谢晶:新材料作文

作者:谢晶

题目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韩国北部的乡村公路旁有很多柿子园。每年秋天,人们都会留一些熟透的柿子在树上,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当地的果农说,不论这些柿子长得多么诱人,也不会摘,因为这是留给喜鹊的食物。这里是喜鹊的栖息地,每到冬天,喜鹊都在果树上筑巢过冬。有一年秋天,人们把柿子都摘光了,到了冬天,下了很大的雪,几百只找不到食物的喜鹊都被冻死了。第二年春天,一种不知名的毛毛虫泛滥成灾,那年柿子几乎绝产。从那以后,每到秋收,人们都会留下一些柿子,作为喜鹊过冬的食物。春天到了,喜鹊整天忙着捕捉树上的虫子,从而保证这一年的丰收。

在收获的季节,别忘了留一些柿子在树上。

请根据你对这段文字的理解,自定立意,自拟题目,自选文体,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题解

新材料作文是根据既定材料,对材料进行分析、提炼,从而得出一定看法和结论的作文形式。有故事型(梗概故事、片段故事、寓言故事、漫画)、论说型(名言警句、哲理语段、议论片段)、事例型(名人事例、凡人小事)和诗歌型(哲理小诗、抒情短诗)等。本次练习题目属于故事型材料作文。

新材料作文有高度的开放性,如自选角度、文体,自定立意、题目,也有严格的限制性,如不能脱离材料内容,立意不能超出含义范围,不能套作等。因此,审题要遵循整体性、多向性、筛选性原则。阅读材料要有全局意识,要从材料的整体着眼,不能局限于细节,否则容易导致跑题。

如何把握材料的核心观点呢?

第一,找对象。找出材料涉及的对象。这则材料讲述的是果农留柿子给喜鹊的故事。涉及果农、柿子与喜鹊的关系。果农培育柿子,并留柿子给喜鹊,最终喜鹊给柿子树驱虫逐害,果农获得丰收。主要表现人与自然彼此依存的辩证关系。

第二,抓关键。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关键句。关键词句往往是“文眼”,蕴含着材料的主旨,因此可以把它作为审题立意的突破口。“人们把柿子都摘光了”,关键词“摘光”,体现人的贪婪和短视无知:“人们都会留一些柿子在树上”,关键词“留”,表现人对自然的感恩和回馈;“保证这一年的丰收”,关键词“丰收”,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充分体现“留”的智慧。万事万物是相互联系的,人与物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

第三,辨是非。揣摩材料的情感倾向,辨析事件的是非曲直。材料有鲜明的价值取向:否定人的无知和贪欲。我们不能孤立地看世界,认识不到万物之间互相联系和互相依存的关系。材料告诉我们,人对待自然要有“留”的智慧和爱心。

第四,查原因。分析事件的结果和可能的原因,辨析人、事、物方面的关系。任何事物的产生、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内在或外在的原因。因此,分析材料的因果联系,从原因切入立意,透过现象看本质。人们留柿子给喜鹊最终获得丰收。因为有舍才有得。

第五,多角度。材料蕴含的观点并不是唯一的,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到不同的结论,因此要学会多角度审读材料。要准确全面地揭示材料所蕴含的意义,符合题意的要求,做到切题。同时要能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给人新的启迪。故事想要说的道理,称之为题旨;学生从材料中联系实际获得的启发感悟是写作的主旨。结合以上分析,可以有如下立意:善待他人,也是善待自己;要有回馈之心;要有“留”的智慧;有舍才有得,等等。

第六,分主次。分清对象的主次,因为我们从材料中获得的观点具有多样性,因此,写作时需要对这些观点进行筛选,选择更新颖、深刻、切中材料整体的观点。

这则材料也告诉我们,人对自然当有感恩之心,不过重点依然要放在人与自然,或人与人彼此依存的辩证关系上。如果只表现感恩或者只抨击人的贪婪而缺乏思辨性,是不完全切题的。学生不仅应具有发现问题的眼光,更应有解决问题的热情。在选材方面要深入观察生活,选择包含思辨道理的材料,在阐发中感染人、启发人。

学生例文

“网”开一面

南京师大附中树人学校初三 周芃暄

骑着电瓶车上桥,风更大了,车头已经很难控制,无奈,我只得下车推行。桥边站着几位钓鱼的大叔,鱼线直直地垂入江中。长江呈现出一片灰黄,拍打在堤坝上的江水声如雷鸣,在这阴冷的天气里显得格外恐怖。

我推着车,漫不经心地经过那几位桥边的垂钓者的身旁。就在这时,鱼线轻微晃了一下,随即又被扯向远方。那位大叔急忙娴熟地起竿、收线,波光一闪,一条不大不小的鱼被拉出水面。大叔再收线,将鱼在手上掂了掂,微微摇了摇头,将鱼抛人江中。口中哈出一团白汽,他将钓竿重新上饵后又抛入江中。

我感到奇怪,走上去问:“叔叔,刚才那条鱼为什么要放回去呢?”“那条鱼还是个苗子!”大叔的话斩钉截铁,毫不犹豫,他眼神犀利地望向灰暗的江水。我不明所以,推着车下了桥。

桥下,有一位撒网捕鱼的老翁,他熄灭了手指间的香烟,准备收网。我好奇网中的收获,凑上前去。只见老翁紧紧拉住一只军绿色的渔网,用尽力气向岸边拖行。露出水面的网里有不少活蹦乱跳的鱼,有大有小,渔网边缘的几只小鱼趁收网的间隙,努力挣扎着纵身一跃,瞬间消失在江水巾。老翁并不在意,把网完全拖出水面后,苍老的大手在里面左挑右拣,将一些稍小的鱼儿统统抛入江巾,然后才心满意足地将剩下的大鱼倒了出来。“爷爷,您为什么也将小鱼放回江巾呢?”我忍不住又问了同样的问题。“它们都是鱼苗子,现在捕上来,将来江里就不会再有大鱼了!”老翁一字一顿地说:“干什么都不能把事做绝了,就像捕鱼,总得替那些鱼考虑考虑,网开一面吧!”语气巾带着一丝幽默。

“干什么都不能把事做绝了”,这句波澜不惊的话深深震撼着我。我想起《舌尖上的巾国》里,一对老夫妻在深山里挖一种菌,他们不会连根挖…,為的是来年仍然可以得到大自然的馈赠。这种“网开一面”的态度,背后蕴藏的是何等的智慧、宽容和远见!

原来,不把事情做绝,既是对鱼儿们网开一面,更是给自己留下生路。

而老翁的那张网,网线上沾满了星星点点的泥土,网眼比一般的网要大,能伸进去一个拳头。这对那些小鱼来说,可以说打开了一道生存的大门!

江面仍然是一片苍茫。可我仿佛看见捕鱼者网开一面放生的那些小鱼正欢快地游向远方……

教师点评

范仲淹说:“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大自然孕育了人类,人类也用智慧洞见万物静默如谜的奥秘,不断认识自然。生活与自然到处充满了知识和学问。“网开一面”一语双关,关怀生灵,关怀自身。生存就是人类在博大的自然辩证法中寻求平衡的过程。

(谢晶)

石头

南京师大附中树人学校初三 吕笑颜

初秋的寒风拂过脸颊,一望无际的戈壁滩只剩下一堆堆碎石。我俯下身来,捡起一块泛红的石头放入沉甸甸的包里,叹了口气。

已是正午,昏黄的沙在耀眼的阳光下飞扬,模糊了戈壁的模样。荒凉的大漠巾少有人烟,偶见一座石屋,我便走进去休息。

维吾尔族老人端坐在屋巾,见我来了,热情地招呼,端来茶水。当我放下背包时,他好客的眼神巾多了一丝猜忌:“这是什么?是你们汉人运走的那种石头吗?”

我连连解释,他的话语巾却多了无奈与不解:“反正我也不懂。”

我沉默了。他所说的,大概是戈壁玉吧。

我曾在云南古镇上见过戈壁玉。粉红色“三元一串”的纸牌子后面,是垒得摇摇欲坠的戈壁玉手镯。人们说说笑笑,随意挑上两串,便塞进行李箱巾,不再当回事了。母亲也曾在大漠上捡回一块石头,拿到首饰店砸开,做了二三十条戈壁玉手链。回乡时,她颇慷慨地看见熟人就送,多数人满脸惊喜,也有人嫌弃甚至怀疑。

戈壁玉不是传说巾的和田美玉。它丝毫没有玉应有的细腻光滑与清凉触感,而是灰暗易碎,瑕疵斑斑,周身布满细细的裂缝。它廉价、普通、丑陋,无人珍惜。

“想当年,这里还是戈壁滩上的一块绿洲,”老人的话把我拉回现实,“但是你们的拖拉机开进来了,挖掘机开进来了,土地的灵气全耗光了,风沙也渐渐来了。现在只有我一个人守在这里了。”难以想象这块荒凉的戈壁滩曾水润葱绿。机器的轰鸣取代了清脆的鸟鸣,随之而来的是飞扬的尘土,还有人类膨胀的野心。

几十年前,这里也曾草木葳蕤,蓝天澄澈。在这里柄息的幼鹿被轰隆隆的拖拉机声惊跑,眼神中映出人类的贪欲;群蚁的巢穴被连窝翻起,挖掘机的身后留下一路枯黄与萧瑟;丰收的喜悦被饥馑取代,农民脱下汗衫,加入掘玉的浩荡队伍。多年埋藏在地下的美玉,如同这片土地,渐渐失去了细腻的光泽与洁净的色彩,变成戈壁玉廉价的模样。

我道了谢,走出门。又俯下身轻轻移动一块石头,一只黑色的小蚂蚁惊惶地逃走了。当年这里也有许许多多蚁巢吧,如蚂蚁帝国。当它们的巢被完全掀翻时,该是多么悲惨的王朝覆灭。它们的不甘与悲愤,都刻在了暗淡的戈壁玉上,那一道道裂缝,大概就是一个个生命最后的呐喊吧。机器的轰鸣改变了小蚂蚁的生命轨迹,而我们的所作所为,必将改变世界的生命轨迹。

仿佛能看见,遥远的大西洋上,一只候鸟正盘旋在碧波上,找不到去年柄息的那块礁石。它终将坠入全球变暖的汪洋巾。

忽然感觉包中的石块沉甸甸的。

脚下有热力升起。我看见,地心有一块灼热的石头,难以触碰。

教师点评

“千年磨砺,温润有方”“玉在山而木润,玉韫石而山辉”,美玉质地细腻温和,坚韧无比,颜色晶莹剔透,温润淡雅,极具审美情趣和价值。而人对自然资源过度的开采破坏了土地的灵气,让戈壁玉变得廉价又普通。文章通过表达对戈壁玉的惋惜,对人的贪欲予以鞭挞,表达自己对自然、对文化的忧思。并通过戈壁玉的命运让人们认识到:人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和对自身欲望的节制之心能呵护一方水土,孕育稀世美玉,滋养世之瑰宝。

(谢晶)

爱的赠礼

南京师大附中树人学校初三 韦临烨

老家的屋子在眼前逐渐清晰。我几乎是跳下了车,迫不及待地冲进没有上锁的屋中。“奶奶,奶奶,我回来看您了!”我边喊边直奔卧室,来到奶奶的床前。病榻上的奶奶艰难地支起身子,苍白的脸上浮现出一丝欣喜的笑意。“哎,回来就好,回来就好。”

“老刘,看你多有福,宝贝孙子都回来看你了。”门外传来羡慕的话语,我转身发现,一位和奶奶年纪相仿的老太太走了进来。

“邓婆婆,您好!”“哎,好,小烨又长高了。”邓婆婆笑着站在一边。我忽然注意到,她脸上的皱纹好像更深了几分,头上的白发也添了不少,眯起的眼睛布满血丝,满脸的笑容遮不住疲倦。天气转凉了,她的身上只穿了一件破旧的单衣,卷起的袖管下,苍老的手臂青筋凸起,干枯的双手冻得通红。邓婆婆比上次见到时又衰老了不少。

奶奶的声音从背后传来,“孙儿,快谢谢邓婆婆,这几天多亏了她照顾我,邓婆婆已经三宿没睡安稳觉了。”

“哪有哪有,小烨,没你奶奶说的那回事,住在隔壁,我只是常常来看看,每年过年你们都帮我那么多,现在有了困难,我不出点儿力,怎么说得过去?”

一幅画面在我脑海中浮现:腊月二十九了,家家户户的门前都热热闹闹地放起鞭炮,屋巾传来阵阵欢声笑语和蒸馒头的香气。老家的风俗是要在大年三十之前举家团圆,一家人聚在一起和面、蒸馒头。…炉的一笼笼热气腾腾的白面馒头,将会成为正月里家家户户的主食之一。

此时,村里家家户户都充满祥和与温暖的气氛,只有邓婆婆的小屋里清冷凄凉。

邓婆婆无亲无故,所谓的举家团网,馒头飘香,在她蜗居的小屋内,只是一个美丽又苦涩的梦。尤其在年关,当满村人声鼎沸,每户人家都在筹备年货,畅谈着一年的丰收和一家人团聚的美好时,邓婆婆的家巾显得越发清冷,没有一点儿烟火气。这几天,邓婆婆也没有往日开朗健谈,整天缩在屋巾,簇拥着火炕仅有的温暖。她不愿意走入这个喧嚣热闹的世界,怕伤到自己孤独寂寞的心。

一年腊月,奶奶突然注意到这种情况。我听到她和爷爷商议:“老邓年年这样孤单,怪可怜的。我想送她一笼馒头,你再给她家门前贴副春联,也好喜庆一些。等年三十晚上,就让她到我们家来聚一聚,你看怎么样?”爷爷点头称是,带着春联往外走,年幼的我跟在奶奶身后,看奶奶端着一笼刚出锅的馒头,走进邓婆婆的小屋……

那年除夕,邓婆婆是在我们家度过的。那一晚,格外热闹、温暖。

从那以后,年年如此。

几天前,奶奶突然着了凉,卧床不起。爷爷上班脱不开身,父母T作也十分繁忙。正在大家焦急时,邓婆婆来到家巾,主动照顾起奶奶。她对奶奶说:“老刘,你安心养好身体就是了,有我照顾你,别影响你老伴和年轻人上班。我在家里闲着也没事,正好找个伴儿。”

没想到,当父母和我周末赶回家时,邓婆婆已经三天没有安心睡觉了,怪不得她的眼巾布满血丝,眉宇间写满疲倦。爱的暖流,在我心巾流动。

奶奶与邓婆婆之间的姐妹情,是一道爱的彩虹。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因为爱,所以能收获爱。这就是爱的赠礼。

教师点评

“爱的赠礼”是邓婆婆对奶奶的悉心关怀,是被施予者对给予者滴水之恩的涌泉相报。奶奶的“一笼馒头”是年味儿,是团圆,更是把邓婆婆当成親人的一颗诚挚的爱心,让这位孤独的老人感受到人生的暖意。得到爱,付出爱,这便组成了我们这个有爱的世界。

(谢晶)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