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里的夏雨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唐代刘禹锡《竹枝词》中的这两句诗形象地道出了夏季降雨的特点。的确,由于地球下垫面性质差异很大,夏季受热必然不均,接近下垫面的空气温度就不一样。温度高的地方,空气上升猛烈,易形成积雨云,从而有降雨的发生;反之则不然。所以,夏天出现晴天下雨的现象是常有的,所谓“太阳雨”。

当然,“太阳雨”并不会时时出现,夏雨也并不都是“温柔有情”的。

北宋诗人苏轼在《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中对夏雨作过形象的描绘:“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全诗妙趣横生,在展现西湖风景的同时,突出地写了夏雨的急狂和阵性。的确,夏季降雨大都是由于大气热力作用而产生的,所以夏雨常常来势迅猛,并伴有狂风、雷电甚至冰雹。

彩虹是大气中的细小水滴经太阳光折射、反射而形成的弧形彩带。夏雨过后,大气中的小水滴数量较多,易形成彩虹,晚唐诗人李商隐就有“虹收青嶂雨,鸟没夕阳天”的诗句。由于夏日“太阳雨”的出现,表明夏雨时空分布不均的特点,不下雨的地方,空气水分少,不易形成彩虹。所以,夏雨过后,常常会有“残虹”“断虹”的出现,南朝诗人张正见在《后湖泛舟》中写道:“残虹收度雨,缺岸上新流。”另外,夏季空气温度高,有时一阵雨过后,大气中的水分立刻挥发布匀,所以“虹销雨霁,彩彻云衢”(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的现象也是有的。

夏季暴雨最易引发洪涝灾害。南宋诗人陆游就曾写过“水浸城门渠不管……空村避水无鸡犬”的诗句,这首诗的题目是《大雨逾旬,既止复作,江遂大涨》。这哪像诗歌题目呀?简直就是一则洪涝灾害的汛情通报!由此可见当时灾害之严重,以及诗人对灾民的关注和关心!

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和华南一带,盛夏来临前总要经历一段梅雨时节。诗人白居易的《九江北岸遇风雨》就直接写到梅雨:“黄梅县边黄梅雨,白头浪里白头翁。”(江西省九江市的对面就是湖北省的黄梅县)南北朝诗人庾信的《奉和“夏日”应令》则写出了南京(南朝梁的都城)的梅雨:“五月炎蒸气,三时刻漏长。麦随风里熟,梅逐雨中黄。”前两句写湿热天气和昼长夜短,后两句则直接写梅雨时的物候和气候,从而间接告诉人们:麦熟和梅黄意味着收获,湿热和梅雨又算什么呢?

纵观古代写梅雨的诗句,最著名、最传神的一句,当属“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这是宋代词人贺铸《青玉案》中的景语,也是整首词的点睛之笔。词人用江南梅雨时节的景色为喻,准确传神地写出了天地间到处弥漫着的愁情。尤其“梅子黄时雨”句,倍受后人称赏,词人也因此得了“贺梅子”的别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