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团队:
王铁青 倪华东 陈艳芳 朱泽铧
孩子们,莫言的《忘不了吃》,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文章描写了那些并不美味的美食,以及获得美食的经历,我们读了之后也忘不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莫言在写这些文字的时候,整篇文章的基调都显得特别轻松愉快,尤其是那些风趣幽默的语言,更是让整篇文章有了诙谐生动的感觉。
接下来,让我们再次走进《忘不了吃》,走进莫言难忘的童年回忆。
那时候,孩子们都是觅食的精灵,我们像传说中的神农一样,尝遍了百草百虫,为扩充人类的食谱做出了贡献。
无论是“觅食的精灵”,还是“传说中的神农”,在作者豁达乐观的笔触中,我们看不到饥饿困苦带来的艰辛和沉重;“为扩充人类的食谱做出了贡献”,这一幽默的描写,更是带有一丝自得其乐的欢愉在里边儿。粗略地读这段话,我们会觉得:哇哦,真有意思,觅食经历可以比喻成神农尝百草。不过细想想,也挺有道理的,那时候不是没得吃吗?只要是看上去像“能吃”的,就必须放进嘴里,不然只有挨饿的份儿了。这算不算一种调侃呢?既然饥饿无法逃避,那“我”就在饥饿时分找点儿乐子,让莫言自己,也让读到这段文字的我们,感受到一丝丝惬意。
其实,回忆里的点点滴滴,都可以经过后期加工成为一篇佳作。如果现在的你遇见曾经的你,就会觉得曾经的自己有点憨,有点轴,甚至有点小小的“傻气”。曾经有学生在写作时跟我说:“老师,我本来想写点儿正经的,但是写着写着就不正经了,结果写出来的文字还挺有趣的。”是的,越是贴切的“不正经”,越能够体现你文字的幽默感。要知道,能博他人一笑的文字,也是文章的一大亮点呢!
咱们再来看看下面这一处:
秋风凉,豆叶黄,蟹脚痒。成群结队的螃蟹沿河下行,爷爷说它们要到海里去产卵,我认为它们更像去开什么重要会议。螃蟹形态笨拙,但在水中运动起来,如风如影,神鬼莫测,想要擒它,绝非易事。想要捉螃蟹,必须夜里去。身披蓑衣,头戴斗笠,手提马灯,悄悄前行,最忌咋呼。
前部分文字里,螃蟹浩浩荡荡,“开什么重要会议”的说法可比爷爷说的“到海里去产卵”要有趣多了。后部分文字里,作者就好像在写一部关于“捉螃蟹”的秘籍,还说得有棱有角,字数齐整。如果这时候手上有副快板,估计这会是一段绝妙的快板书。
你看,新奇的想法就源于我们的生活。作者写螃蟹开会也好,写捉螃蟹秘籍也好,这些都是他的生活经历。其实你们也可以调动生活中的经历,更何况现在网络发达,在你们周围出现的频率很高的流行语言中就有很多有意思的表达。
螃蟹是小主人公无法吃到的,既然吃不到,总得像那只“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狐狸一样,给点儿安慰吧。你看,莫言是这样描述自己感受的——
苦日子,决不能贪图嘴巴痛快,要有意识地给嘴巴设置障碍、制造痛苦。
多精妙的调侃啊!当你细读的时候,还会觉得这挺有哲理的:苦日子里,万一把嘴巴养刁了,那些油蚂蚱、树皮汤还下得去口吗?亲爱的孩子们,这种调侃,让这段心酸的回忆蒙上了一层心酸的快乐。作者是有多么“在乎”,才会显得如此“满不在乎”啊!
把困苦写得有趣,把饥饿写得精彩;要体现生活的艰辛,而笔下却处处透着乐观。这就是莫言的豁达。当你描写自己所经历的挫折和磨难,不妨也可以用风趣的语言进行回忆和讲述,调侃一下自己。
其实,这种读来有趣又心酸的味道,在《童年的发现》这篇课文中也出现过。
这时候我意识到,老师误解了我的笑声,以为我的笑不怀好意。幸亏她没有容我解释,不然的话,同学们听见我说自己三年前就发现了进化论,还不笑塌房顶!不过,被轰出教室,站在外面,我倒想出了一条自我安慰的理由,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一个痴迷于幻想的“我”,在求证幻想的时候,总会发生些意料之外的结局,最后“我”得出结论:“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现与发明,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此时,我们会被这份幽默的自嘲吸引,情不自禁地钻进这些有“深意”的文字里。
孩子们,留心身边有趣的人和事,试着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热爱,那些坎坷和磨难便不会那么沉重了!
(文中提到的《忘不了吃》选自《莫言给孩子的八堂文学课》,浙江文艺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