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何

作者:赵雨珂

老何今年已经70岁了。天刚蒙蒙亮,他便穿上灰黑色布鞋,驼着背,沿着一条小路悠悠然挪过一块块红砖。走到一座大厦旁漆黑的报栏前,他停下了脚步,戴上老花镜,把眼角纹挤成了一条线,小声念着报纸上的字。他的目光总是久久地停在《洪城来讯》上,并来来回回地读着一排排标题下作者的名字。直到确认这些作者中没有自己的名字,他才无奈地摇摇头,再揉揉酸涩的眼,然后用布满褶子的手慢慢划过《洪城来讯》下方“创办于1982”几个字,最后转身离开。

午睡后,老何披上襯衫,泡上一杯廉价的绿茶,从皮匣子里掏出一支生锈的英雄牌钢笔,铺开几张泛黄的印着“洪城来讯”字样的稿纸,然后戴上老花镜,点起一支烟,旋开笔帽开始写回忆录……

垂着残破线网的纱窗外,无数只麻雀停下来又扑棱着翅膀飞走,太阳光从窗户下挪到了墙角边。当最后一缕阳光消失,老何终于放下了手中的笔,理了理散在桌面的稿纸,将烟摁灭。

老何路过墙上挂着的日历时停下了脚步,他偏过头看着日历,突然觉得往事历历在目。

老何在当知青时来到了这个小镇,那时镇上还没有这么多商店,那时的路还坑坑洼洼的,那时三轮车还很慢……那时的老何穿着白衬衫,急匆匆地走进办公室,坐在木桌前用那支崭新的英雄牌钢笔写下四个字:洪城来讯。那时正是1982年,老何35岁。

晚饭后,老何郑重地吩咐现在在报社任职的女儿:“回忆录写好了,你交给主编,还有这周我新写的稿子。”老何每周都会给报社写一篇稿子,尽管每一篇都如泥牛入海,但他依旧坚持着。

女儿张张嘴想说什么,却又闭上,只点了点头。

睡前,老何在灯下翻看着老照片,当看到自己上台领取“优秀编辑”奖状的照片时,他挠挠耳朵,憨憨地笑了。

那晚,老何做了个梦——他的文章占了《洪城来讯》创刊35周年特刊的整整一版,《洪城来讯》上还用特粗的黑体字印上了他的名字。

几天后,女儿把还散发着油墨香的《洪城来讯》创刊35周年特刊展开在老何面前。虽然老何写的近一万字的回忆录被压缩成了一千字左右的“豆腐干”,但他还是戴着老花镜盯着报纸上自己的名字一个劲儿地看着,嘴里还嘟囔着:“这么多年了,我的文章终于又见报了。”

其实,老何不知道,他写的那些过时的文章早已不受主编的待见,即便是这篇回忆录也是因为纪念创刊35周年实在绕不过他这一页,才勉强刊登的。

还有一件事老何也不知道——《洪城来讯》很快就将不复存在,它将被全新的《洪城晚报》所取代……

点评

本文作者成功刻画了老何这样一个已至古稀之年,却心心念念自己一手创立的《洪城来讯》,并且退休后依然坚持每周投稿的老编辑形象。在行文中,作者综合运用了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多种写作手法,生动、形象地为我们揭示了老何这样一位平凡的文字工作者的性格特征及其内心深处的情感世界。值得一提的是,文中几处细节描写极其传神,使文章具有极强的画面感,彰显了作者深厚的记叙文写作功底。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