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发万字长文控诉父母

作者:未知

头顶高考状元、北大本科生、留美研究生的光环,却“拉黑”父母、12年不回家。2018年1月28日,已12年没回家过春节的王猛(化名)写下了一封万字长信,控诉父母对他的伤害,一时引发热议。

王猛从小成绩数一数二,是四川某地级市高考理科状元,被北大最好专业之一的生物专业录取,本科读完后又成为美国排名前50的大学的研究生……然而,这些光环的背后,却是王猛和父母的决裂:12年前,王猛决定不再回家过春节;6年前,他删掉了父母所有的联系方式;他甚至还准备再到北大读个心理学方面的博士,以解决自己长期压抑之下的心理问题。

而这封15000余字的长信,记录了王猛从小学到大学,再到研究生毕业前后,跟父母发生的种种摩擦,以及生活、工作中的不顺利。在他的文字里,满是父母对他的强势控制——包办他的生活、不让他接触外人、不在意他的自尊、托熟人“照顾”他、不关心他的成长环境和心理健康等等。

多维解读

很多人都有过给父母写万字长文的冲动

鲁迅先生曾经写过一篇名为《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的文章,其中指出的问题直至今天依然存在。而且,不仅是不会做父亲,我们也不会做子女。在文艺作品里,我们常常被亲情打动。可是一旦涉及现实生活,摆在我们面前的,却是各种各样的结。是的,一句“可怜天下父母心”里隐藏着各种各样的家庭问题,不是所有的父母都会注重子女的感受,有的父母甚至会提出过分的要求,并且提要求的方式也存在一些问题。

跳出山外来看山,这些可能都不是很大的问题。可在很多时候,当局者迷,人们很容易把鸡毛蒜皮当成了头等大事。这也提醒父母,要更多地关心孩子的“成长的烦恼”。为人父母者更应反思,有没有关心孩子的心灵成长,是不是了解孩子的内心需求?做子女则应该认识到,亲情固然可能存在问题,但不存在解不开的结。解开这个结,不是哪一个人的事情,而应该是哪一个先认识到了,就由哪一个先去化解。

很多人都有过给父母写万字长文的冲动。王猛的万字长文中,何尝没有对父母之情、家庭之爱的希冀?其实,很多父母与孩子之间都存在“亲情的结”,有的能自动化解,有的被时间化解,而有的“亲情的结”则需要主动化解。

代际冲突的解决需要拓展对话空间

无论是将父母对孩子的强势控制视为肆意操控,还是过度关爱,其深层次问题往往在于代际冲突。父母脑海中根深蒂固并被认为是普遍正确的生活准则和价值观念,对在不同时代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年轻人而言,很可能会水土不服。王猛在“万言信”中提到的关于学校的选择、人生的规划,乃至委托熟人进行“照顾”反倒成为人际负担等,体现的正是代际之间对于世界、人生等问题认识的差异。

代际冲突几乎不可避免,如今还有不断加剧的趋势。面对极端案例,似乎很难去界定谁对谁错,但在普遍的生活经验里,父母和子女间其实拥有着达成和解的广阔空间。作为父母,应多反思自身的教育方法,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多用引导代替教训,尝试理解子女所处的时代环境;作为子女,应在不断的成长中学着换位思考,理解父母之爱本身的局限性,包容时代在他们身上刻下的印记……努力增进超越代际并基于共情的有效沟通,即便无法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也有利于家庭构建和谐的亲子关系。

父母与子女,构成了我国家庭结构和伦理关系的核心。不可否认的是,以孝为核心的中國家庭伦理观,不仅是“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的文化根脉,反映着人与人之间关爱、感恩等情感需求,更深刻塑造着每个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与精神气质。因此,这封“万言信”也许会被忘记,但它所带来的反思却应该留下。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