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科大副教授给22名学生发“零分通报”

作者:未知

2018年9月11日,158名中国科学院大学选修《科幻文学与影视创作系列讲座》课程的学生收到了一份来自该校课程网站的成绩公告。公告的内容是一封文言文邮件,其中写道:“凡今抄袭者,一经查实,不问考勤,皆黜落。”黜落,旧指科场除名落第、落榜,而在这封邮件中,老师让22名抄袭学生黜落的方式,是该科目成绩直接记为零分。

《科幻文学与影视创作系列讲座》是由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苏湛副教授开设的一门公共选修课,其布置的期末作品是让学生写一篇科幻小说。苏教授的严格在网上引发了讨论,对此他表示,认定为抄袭的作品,大部分都是照搬他人已经出版的作品,可以确定“整个作品没有一个字是学生自己写的”,“人家辛辛苦苦、老老实实做拿80分,你复制粘贴拿90分,这不公平”。国科大教务部负责人则表示:“苏湛老师作为授课教师,严格课程考试,履行了教师的应尽职责,符合国科大的教学管理规定,学校对此表示坚决支持、充分肯定。”

苏老师坚守了教育底线

“凡抄袭者皆黜落”,这本该是底线要求,但如今竟然成了新闻,这说明在现实中这种敢于“较真”的老师太少了。不要说选修课,即便是必修课,不少老师迫于种种压力和顾虑,常常“与人为善”,有意无意地“放水”,导致了高等教育“严进宽出”的现象。

大学“放水”,当然不能全怪老师“心太软”。严格要求万一影响到学生的毕业就业,不仅自己于心不忍,而且影响到学生的前途,可谓“罪莫大焉”。在这样的心态下,自然会形成普遍宽松的氛围:很多老师无论是否情愿,都只得戴上“好好先生”的帽子,像苏老师这般敢于“金刚怒目”的,确实少之又少。

基于对大学“放水”之弊病的深刻认识,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曾表示,中国教育“玩命的中学、快乐的大学”的现象应该扭转,对大学生要合理“增负”,提升大学生的学业挑战度。日前,教育部也印發通知,要求加强本科教育,严格本科教育教学过程管理,淘汰“水课”;严把毕业出口关,坚决取消“清考”制度。可以预见,本科教育更加严格是大势所趋,而相关制度也将为“金刚怒目”的“苏老师们”撑腰。如果“宽进严出”成了常态,老师们便无须顾忌太多的人情因素。经历过“阵痛”之后,相信大学生们也会很快适应。

22个零分问题出在何处

选修课在大学校园中之所以缺少发言权、没有关注度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教师评分制度。在每一门课程结束后,作为教育受众的学生往往要对教师进行一次评教,而这次评教,会影响到教师的绩效、评优、薪资等利益。公正不阿、严厉教学的教师,往往会收到学期末学生的一个差评,对于教师而言,这个成本太过于沉重,也没有必要冒险,因此在教学中他们也会更多地选择对各种不良现象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其次,诚信的缺失才是这种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近年来,随着信用经济的日益火爆,个人信用逐渐能够转换成为实体财富和资产,对人们的生活产生直观可见的影响,因此也逐步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是,这种改观目前还只出现在有人监督的信用消费、银行信贷等相关领域。在无人监督的大学结课论文写作过程中,信用就更多以一种个人自我监督的方式出现,与个体的自身素质息息相关,自然也就存在巨大的个体差异性。

因此,严厉完善的监督体系、合理适宜的教育体系,对于解决这个问题必不可少。严厉的外在监督比单纯的自我监督在实际中通常可以起到更好的效果,要让大学生们在校园中能够感受到信用监督的存在,不敢轻易做出失信之举。但是,大学生正处于出学校与进社会的过渡期,会面临许多的压力和诱惑,可能会做出一些错误的行为,我们也不能因一次过错就完全否定他们,而应该积极地开展引导教育,相信他们改正的能力,给予他们纠错的机会。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