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舒怡:忍

作者:未知

含冤入狱,历尽磨难却在狱中混得风生水起,人人敬三分;步步为营,细细谋划,二十七年忍耐只为一朝自由:他就是史蒂芬金笔下的安迪,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忍者。

在肖申克监狱中,安迪与其他人不同。他没有犯罪,没有前科,却只能以“罪人”身份老死于肖申克中。本可以躺在沙滩上享受阳光的人,却转眼来到这个潮湿阴暗,连上厕所都有固定时间的地方。他若不是安迪,这样的逆转恐怕会先要了一个人的“半条命”。除此,还要整日防着那些“姊妹”的迫害。这监狱真是考验人耐性的绝佳之境,安迪又岂是狱里那些罪恶之徒所能企望的?他硬生生地用忍耐“夺回”了命,甚至还弄得风生水起。

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灭亡。狱中的“姊妹”侵犯,揍得他满脸是血,一退再退,忍无可忍下,他竟发了狠吓唬住了“姊妹”。这是安迪的第一次爆发。沉默是一种忍耐,而爆发是一种“我还活着”的证明。为了自由,他能够忍耐;为了自由,他也会爆发!一个令人心颤的细节:在屋顶劳作时,为争取片刻休息时间他不惜犯险,不顾典狱长的警告,享受音乐!他用行动向世界宣告:哪怕片刻,自由都值得争取!

金子,总会发光。典狱长不知从那儿得来的小道消息:安迪拥有超人的数学能力。他吃定了表面软弱的安迪,暗里利用安迪帮他洗黑钱。可他又哪里知道这安迪是个扮猪吃老虎的角儿。经过多年的忍气吞声,变利用为反利用,他重获自由。“爱德尔·斯蒂文”——安迪凭空造出的为典狱长抵罪的人,竟成了越狱后的安迪的合法身份,拥有一切证件,还有巨额的钱。

或许,安迪凿壁是一种偶然,但越狱一定是必然。从进监狱的那一刻,安迪心里就没有放弃过自由。囚犯们早已习惯于狱中的生活;只有安迪,还像在公园里散步那样悠闲地走动着,与狱中的生活是那么的格格不入。他争取休息时间,播放音乐,建图书馆。难道,这些只是为了片刻享受吗?当然不是,那是为了记住自由。僵硬的监狱生活,每个人的心怀不轨都有可能成为安迪倒下的因素。他必须要不断提醒自己,自由是支撑他的精神源泉。虽然是一把瑞德笑称“要花至少600年”才能挖通监狱的小锤子,安迪偏就是靠它成功逃脱了。那是多少个夜晚,安迪拿着包着布的锤子一点点凿墙,又有多少个早晨,他把墙灰藏在袖口让其一点点地随风散落在运动场上。整整二十七年的忍耐与坚持,铺就了他成功的越狱道路。

忍耐,是做艰难而正确的事,而不是一味迎合。安迪的忍耐有坚定的目标,是生命的抉择,既是沉默更是爆发。

安迪——忍者行“忍”,重在坚持,贵在目标!

作者说:要说写作吧,我也不知道究竟是什么时候深陷这个“泥潭”的。第一次对这件事来劲儿是初入高中之时。我遇到了一个不一样的老师,对我的作品没有轻视,甚至还在我的作品下圈出了我仅有的优点——字还行。当时我就想,就冲这句话我也得把这篇作文写好。从他写一段我仿一段到现在勉强能把作文写好,着实是费了一番功夫。常常深夜几点陷入文字,不断挣扎,又常常为写出文字而开心。

初次感受到动力,并对文字产生好感大概是始于一句话的修改:“他是中国历史上为人所敬佩的外交家,他也是被人骂得狗血淋头的卖国贼。”我是这样开始讲述李鸿章的。老师是这样改的:“他被誉为‘东方的铁血俾斯麦’,又是中国历史上最遭人忌恨的,举国皆骂的过街老鼠,史上最大的‘卖国贼’:这就是李鸿章,一位踽踽独行于大清末路的殉道者。”文字,原来还可以这样玩。明明两句话的意思没有什么不同,但两句话的表达方式却大相径庭。

写着写着,我发现写作像是把我的人生一点一点地表达出来,让更多的人感我所想,知我所喜,知我所悲。反复看《肖申克的救赎》,我并没有想过以之为文。直到遇到了。脑子里闪过安迪的身影,我猛地醒悟,急急坐在电脑前写下这篇作文。边写脑子里的句子就边蹦出来,不用刻意去想,它就在那里等我写下来。可能有时写作靠的是那一瞬间的灵感吧。

其实我也还害怕不能写作,不能表达我的情感、我的想法,但无论我的现在我的未来是否与写作有关,这一刻我为能写作而骄傲!

评委说:

关键:塑造了安迪的“忍者”形象

《肖申克的救赎》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一部电影,似乎我们更容易提炼出自由、聪颖、委屈等词语来形容安迪这一人物形象,而忽略他一忍再忍的特质。之所以会忽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大多数人觉得,在那种特殊的境况下,在监狱中,忍耐是理所当然的。于是,我们也就理所当然地忽略了安迪能忍耐这一事实。所以,读这篇文章,我们会有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恍然大悟的感觉。

作者看到“忍”字,想到的不是如何思辨,而是谈一个电影人物的忍耐故事,反而有清浅的韵味。结尾两段,指出安迪忍耐的动力源泉,富含哲理,启人心智,可见作者的思维深度和构思行文能力。

(清 风)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