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人行》:安史之乱的前奏

作者:章雪峰

丽人行

唐·杜甫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

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

头上何所有?翠微盍叶垂鬓唇。

背后何所见?珠压腰衱稳称身。

就中云幕椒房亲,赐名大国虢与秦。

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

犀筯厌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

黄门飞鞚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

箫鼓哀吟感鬼神,宾从杂遝实要津。

后來鞍马何逡巡,当轩下马入锦茵。

杨花雪落覆白蘋,青鸟飞去衔红巾。

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

安禄山不喜欢天宝十三载(公元754年)这一年的上巳节。

这一年的上巳节,杜甫写下了这首《丽人行》,而就在杜甫写下《丽人行》的前两天,安禄山匆匆忙忙地离开了长安城。

等到他下一次出现在长安城的时候,请不要再叫他“安禄山”,请直接叫他——“死神”。

正是他,夺走了出现在这首《丽人行》中的包括杨贵妃、杨国忠、虢国夫人在内所有“诸杨”的生命,夺走了正在上巳节春游的绝大部分长安人的生命,摧毁了杜甫眼前帝都长安的盛世繁华,摧毁了大唐帝国的强盛国运,害得唐玄宗李隆基痛失所爱、龟缩蜀地,害得杜甫本人先被俘,后逃难,最后也不得不客居蜀地。

在这个上巳节前两天的三月初一,是唐玄宗李隆基与安禄山此生中最后一次见面的日子。“三月,丁酉朔,禄山辞归范阳。上解御衣以赐之,禄山受之惊喜。”

见最后一面时,安禄山是揣着明白装糊涂。他反心已定,近在眼前的全年三令节之一的上巳节都不过了,只求早日脱身。所以,当李隆基解下身上的御衣赐给他时,他的反应是惊喜的。因为,他把这视为自己即将造反成功、登上皇位的吉兆。

见最后一面时,李隆基是揣着糊涂装大气。“自是有言禄山反者,上皆缚送之。由是人皆知其将反,无敢言者。”在自己耳中已经灌满了安禄山造反的谏言之后,仍然胡装大气,解衣赐之,他也不想想为什么自己待之亲如家人的安禄山,连近在两日之内的上巳佳节都不愿意过,非要提前返回范阳?

就这样,李隆基放虎归山,安禄山金蝉脱壳。“恐杨国忠奏留之,疾驱出关。乘船沿河而下,令船夫执绳板立于岸侧,十五里一更,昼夜兼行,日数百里,过郡县不下船。”

所以,杜甫和“诸杨”在上巳节偶遇之时,正是安禄山日夜兼程、疲于奔命、逃归范阳之日。此时此刻,帝都长安仍然是一片极乐繁华,但“渔阳鼙鼓”已经敲响,即将动地而来,用最暴力的方式,用最残酷的杀戮,终结所有繁华。

(摘自《藏在节日里的古诗词》)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