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外卖小哥夺冠

作者:未知

2018年4月4日晚,《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总决赛上,来自杭州的外卖小哥雷海为逆袭夺冠,获得第二名的是来自北京大学的文学硕士彭敏,获得第三名的则是四川大学学生韩墨言。主持人董卿这样称赞雷海为:“我觉得你所有在日晒雨淋、风吹雨打当中的奔波和辛苦,你所有偷偷地躲在书店里背下的诗句,在这一刻都绽放出了格外夺目的光彩。”

雷海为说,自己7岁起读诗,喜欢诗词中文字的韵律感,至今仍随身携带一本《唐诗三百首》。从20岁离家起,雷海为已经在外漂泊了17年。做礼品销售那几年,每周末他都会去书店看诗词,在书店里背完,回家后默写下来,下次去书店再校对一遍。如今做起了快卖小哥,在等餐间隙,其他人都在看直播、打游戏,雷海为还是在拿着手机背诗。尽管物质生活并不如意,也一直未成家,但是在他看来,“诗与远方”是一种永恒的追求,读古诗词,是一种精神上的寄托。

活出自己的诗意人生

十几年前,雷海为看了金庸的《侠客行》,“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的诗句,把他领进了古代文学的江湖。感受着古人的情感、中文的意境,雷海为在工作之余不断读诗、背诗。打工持续了多少年,诗词就陪伴了他多少年。决赛播出的当天他依然穿梭于杭州的巷陌之中,诗词似乎没能改变他的生活和命运,那么诗词之于雷海为有什么用呢?

由诗词,与千古圣贤神交。与友人告别,李太白“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的深情浮现眼前;曲终人散,更能理解杜工部观剑舞毕“老夫不知其所往,足茧荒山转愁疾”的况味。在类似的场景想起相关的诗句,与作者的心律产生共鸣,在时移世易中理解历史、理解生命。

由诗词,让生活节奏沉静。答题沉着,泰然自若,雷海为给很多观众留下了这样的印象。十几年里,他做过电话销售、马路推销、服务员、洗车工,也辗转了几座城市,在变动不居的生活中,诗词是唯一不变的行李。“腹有诗书气自华”,即便常常日晒雨淋、穿行不息,仍能保持一份淡定和宁静,于无声处听惊雷,于无色处见繁花,是诗词给他带来的不凡。

由诗词,坚定前行的脚步。华翰辞章,并不应该变成“躲进小楼成一统”的避世寄托。当雷海为在书店里默默背诗,当他利用送餐间隔的碎片时间读书,当他承受着生活的奔波与辛苦,他没有自怨自艾,也没有迁怒贰过,赛场上那句“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成了他自信人生的定场诗。正如主持人董卿所说,他是一位生活的强者。纵使困顿,也不改内心的纯洁、不弃生命的高贵,正是真正的诗意所在。

诗歌未必来自远方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生活是乏味的,甚至是艰难的,苟且的生活和诗意的远方似乎总是对立,无法共容。然而雷海为却告诉我们,体味诗歌并不一定非要去到远方,阅读是抵达诗意和美学最简便、也最便宜的方式。它会让生活变得轻盈一些。文学并不是知识分子的专属品,文学和体力活也并不对立,相反,当它和最朴实的生活结合起来的时候,才格外美妙。每个人都可以用文学来领悟寻常的日子,甚至拿起笔,去书写最平常的日子。

雷海为让人想起十多年前,新疆作家李娟横空出世。李娟不是坐在书房里写作的,她在阿尔泰地区当裁缝、开杂货铺、跟着牧民转场,从春牧场、夏牧场一直到冬牧场。她干着繁重的体力活,可她笔下的文字无比朴实,又无比华丽。体力活并不意味着粗糙,干体力活也并不意味着脑中空空无物,这其中其实蕴藉着最原始的生命张力。

年轻人,或许可以尝试像雷海为一样,不要轻易被生活压垮,不要轻易随声附和或随波逐流。在生活喘息的間隙里种下一颗种子,它可能就会静悄悄地开出一室兰花。用诗歌给生活加一层滤镜,它至少会变得赏心悦目很多。改变,或许就从这里一点一点开始了。夺冠后的雷海为依然在送外卖,但谁也不能否认,诗歌对他的回报,早就开始了。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