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知识·智慧

作者:苏任慧

有哲人说:“在信息大爆炸的互联网时代,我们在信息里丢失的知识到哪儿去找回来?我们在知识里丢失的智慧又到哪儿去找回来?”

请以“信息·知识·智慧”为题写一篇文章,1500字左右。

这里,本该隐没在历史的尘埃中,不沾染一丝一毫现代气息。

汪曾祺说:“进入周庄,不要从大门进,要从远处乘船入内。”我站在那篇散文中所提及的古渡头的地址,却找不到那篇散文中穿着蓑衣、戴着斗笠,用一支长篙和苇叶般的小舟谱写着《渔舟唱晚》的老渔夫。约莫站了半个小时吧,终于,天际闪现出期盼的身影。“大爷,去周庄吗?”“周庄?”隔着数米,大爷冲我摆摆手,“不去喽,那里的鱼,打不得啊……”大爷的身影,伴着让人疑惑的回答,渐渐消失。

只有从大门进了。

买了票,我缓缓从大门走进期盼已久的“乌托邦”。真正进入周庄,是乘大巴车进的,曾一度觉得周庄好美。蜿蜒的河道,坑坑洼洼的石板街,一座接一座的石桥,两岸古朴的民居,还有淳朴闲适的周庄人。初秋夜晚的周庄,清清淡淡、优优雅雅,虽不见浓浓的绿意,但也丝毫不见有萧瑟之意,潮水一般的游客已经退去。不再有白日里的喧闹,不再有摩肩接踵的拥挤,有的只是静静的小桥流水人家,悄然沐浴在晕晕的月夜里。还有一群寒鸦像是被什么声音惊醒似地掠空飞起,在月夜下盘旋鸣叫着,又像是无声的韵律,罩着古朴宁静的周庄。民居的屋顶上似有炉烟袅袅升起,房檐下的水也似乎荡着幽幽的柔情。夜泊的小舟,在月牙似的石拱桥边,静悄悄地等待着什么;一条快船像是从远方驶来,一叶扁舟又要驶向远方,船尾定然立着一位晚出的渔人,撑着长篙,背着斗笠,依依不舍地望着岸边一扇灯火初上的紧闭的小窗……

夜宿周庄,梦境里,我似乎听到三毛笔下古楼上的叫骂声,迟子建耳中响了九百年的桨声,赵丽宏文中咿咿呀呀的昆曲唱腔。就这样酣然入眠。很快,我发现,一切都是假象。

清晨,被一阵喧闹的“呜啦”声唤醒,原来,又是一批乘大巴车前来的游客。出门,一个人在河边踱步,期盼寻找汪曾祺笔下周庄的古戏台。我循着记忆前行。没记错的话,那个喧闹的拐角就是了。可为何这般喧闹?兴许是因为人多吧。想到这儿我不由得加快脚步,转弯,看到眼前的景象,后脑勺仿佛被人打了一棒。那哪是什么古戏台,分明是城市里随处可见的星巴克,那条绿色的美人鱼瞬间变得有些诡秘。“请问,”我小声开了口,“这个位置不应当是戏台吗?”“那什么戏台八百年前就拆了。”柜台里的服务员涂着过重的眼影,睫毛长得有些吓人,“想听昆曲百度一下不就行了吗?这年头网上什么没有啊,谁还跑这儿来听戏!”

回到住处,耳边却久久回响着老渔夫和服务员的话。“那里的鱼,打不得啊……”“想听昆曲百度一下不就行了吗?这年头网上什么没有啊,谁还跑这儿来听戏!”忽然,我猛地一惊,似乎明白了些什么。的确,当你乘着大巴车驶入周庄的时候,你会产生那种乘着一叶扁舟,借一弯明月,摇摇晃晃地进入周庄的感觉吗?没有了那种感觉,你能寻找到唐诗宋词里的诗韵情思吗?当你步入周庄,在现代化的水泥路面上悠闲地踱步,看到的却是一个个戴着各色墨镜、举着各色轻巧花伞的摩肩接踵的游客,你还能找到远逝的周庄那种清静闲适的感觉吗?没有,肯定找不到,至少我找不到。我感受到的周庄是川流不息的人群,是层出不穷的嘈杂声,是你来我往熙熙攘攘的看客。他们匆匆忙忙地来,又匆匆忙忙地去,把四面八方五湖四海的聲音留在了周庄的水韵里,也把一身酸涩的汗渍味留在了狭小的巷道和低矮的屋子里,肆意弥漫,袅袅升腾。这让我实在找不到惬意闲适,找不到悠悠情思,更找不到月儿摇着扁舟行的感觉。

抬首,看看所处房间内古色古香的布置,我忽然觉得,这些似乎都是假的,那刷着红漆的窗,分明张着血盆大口,似要将我吞噬。于是,一刻也待不下去了,我匆匆收拾好行李,迅速逃离这个已被信息技术浸染过的小镇。

回程,内心依旧无法释怀。周庄,一个凝聚着先人无数智慧的世界,怎会变得这般令人无法回想。深夜,我躺在家中,无法平静。细细回想周庄,似乎也没有那么可怕。至少,那里依旧是枕河而生的江南小镇,依旧是静谧的水乡桃源,依旧是陈逸飞《双桥》中描绘的如水江南,依旧是吴冠中画中无数人智慧的结晶。

是否,只有在梦里,在那个没有信息技术、没有喧嚣的世界里,才可与你相遇?

点评

烟雨江南,梦回周庄。在文人墨客的笔下,周庄的意境是由来已久的,也是无数人心向往之的地方。本文作者就是这样一个对周庄充满憧憬、欲一睹其“芳容”之人。无奈的是,如今的周庄早已失去了曾经的神魂,被现代化的气息所浸染,而这种落差恰恰是作者所无法释怀的。纵观全文,作者虽然没有明言,但通篇始终紧扣“信息·知识·智慧”这一话题,其在游周庄时生发的感慨,实际上就是对于“信息·知识·智慧”这三者关系的思考与感悟,如此构思可谓巧妙。此外,文章情理交融,哲蕴十足,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如此佳作自然得到了评委们的青睐。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