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越深,美愈真

作者:周恒骥

下面是甲、乙、丙三人的对话:

甲:我只想轻轻松松地生活。

乙:轻轻松松?在这个时代,真的能轻松吗?

丙:其实,生活有时也需要重量。

读了以上三人的对话,你有什么感悟与思考?请结合个人经验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1500字左右。

往事如雨,点滴落在心头。暮色未深,烟云流转,天边某处仍旧空明,黛色的房檐勾勒出几分深沉的轮廓,临时搭起的戏台只开了一盏暗黄色的灯,暗红色的厚重帘幕静静地摇晃着。

时间还早,台下却已坐满了观众,寂寞的老人早早搬来了长椅东聊西扯,打发时光。

我只闲闲倚在石桥边,望见桥洞下的点点苍翠绿意,湖水在冷色的微光下,独留几分落寞。

忽地乐声传来,只是叮叮当当的声响和着节拍,这场戏似乎开始了。

戏子入画,辗转、成歌,台上的花旦弱柳扶风、气若幽兰,美目顾盼间欲语还休,只一声长叹,如泣如诉,时光便在这平仄间渐行渐远。

心中似乎有些触动,恍惚间,忽地记起幼时也曾搭过戏台,那年台上的花旦似乎也是如此,记忆模糊,似乎见她着一袭蓝衫,纯白的水袖翻飞间,唱腔悠远,似长叹。

台上的人痴痴唱着,台下的我痴痴听着。

那戏子的青春岁月是在戏台上逝去的吗?从花旦唱到青衣,那剪水秋眸中是否真的少了灵动与天真呢?唱法唱功信手拈来,如一缕清风,酣畅淋漓,殊不知,正是那生活的坎坷成就了戏子的人生。

民国,那个风卷浪滚、泥沙俱起、豪杰并俱的时代,灰黄黯淡,一生像一天终将被翻过。文人声嘶力竭,党派演绎逐鹿之争。承受着生活的苦痛,王国维过着清贫度日、红袖添香的生活,他以梦为马,终以不足50公斤的瘦弱之躯,借助思想学术的浩然锐气,轰然撞开了迷蒙遁隐几千年的殷商王朝的大门,使中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向前推进了近千年,陈寅恪曾赞其“几若无岸涯之可望,辙迹之可寻”。刚在北大接椅坐定的蔡元培,面对着这片荒芜寂寥、死气沉沉的圣园,投下了“知识革命之石”,死水翻起微澜,浩大的波浪即将腾起,蔡元培提出的“囊括大典,网罗众家,思想自由,兼容并包”16字箴言,犹如于故都上空晦雾之时“忽睹一颗明星”。

正如在地上画满窗子的顾城、高举火把的海子一般,他们承受着时代的黑暗,他们呐喊,愿意做那时代的开拓者,不辞劳苦,只愿中华安好。生活塑造了他们,确切地讲,是苦难成就了人生。旧事大梦一场,不知苦殆。

他们在岁月的土壤中,播下了自己的种;他们在人生的大海上,抛下了自己的锚。纵使生活骨感,与梦想格格不入,而“当时只道是寻常”。

思绪翻飞间,忽地想起:这人生又何尝不是一出戏呢?我们自己又何尝不是那台上的伶人?那时光流转间,心中是否也有疲倦与疑惑?

时间如水,中间仿佛有河。万帐穹庐人醉,星影摇摇欲坠。沉思往事立斜阳,当时只道是寻常。

我们赞叹伶人技艺之精,却忽视了其背后之苦。苦中之苦,便是洒脱,如鱼得水,遨游其中,畅然无阻。因为我们总不能流血就喊疼,怕黑就开灯,想念就联系,疲惫就放空,终究要长大,学会承担生活之重。

索尔仁尼琴尝遍人生苦辣,颠沛流离,以梦为马,以笔为椽,让人们在黑暗中寻求慰藉;司马迁辱遭宫刑,无人相助,身处水火,尝尽人世苍凉,却默默忍受,遂成《史记》之巨作,安然瞑目……

如今,社会鱼龙混杂、商人钩心斗角,无不使我们提心吊胆,兴许稍稍失足,便会酿成祸患,追悔莫及。约翰·多恩曾言:“没有人是一座孤岛。”人世阡陌,岔路万千,看见星辰,可以暂记无人做伴的孤单,孤单作伴,一人之力承受生活之痛,方能切身体会,醒后亦犹醍醐灌顶,振聋发聩。

台上的人俯身作揖,幕布即将落下,似乎又是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台下的老人渐渐散去,夕阳的余晖洒满全身。我一直认为不管时代如何改变,总会有一些卓然的“愚人”,就好像山林无论如何变化,在山林中总会有一些清越的鸟叫声一样。他们甘愿走在时代之前,承受生活之重。就让我将生埋下,将身后的风与暮色埋下。把梦窖藏,等来日与你共享。

天宇寥廓,皓月当空,好风如水,我醒了醒神。

台上戏子唱尽了一出出戏,而我们终究要长大,因为我们的戏,还未散场。生活并不总如人意,生活之重,希望寄此。

次晨又是无憾的响晴天,令人振奋。

点评

文章标题“苦越深,美愈真”虽只有六个字,却颇具哲学意味,彰显了作者对于题目材料的深刻理解,让人对正文内容充满了期待。在行文过程中,作者以大量的事例对“苦越深,美愈真”这一观点进行了佐证:不论是被坎坷生活成就了人生的戏子,还是大师王国维、蔡元培,抑或是诗人顾城、海子,尝遍人生苦辣的索尔仁尼琴、辱遭宮刑的司马迁,他们无一例外,都在生活的重压下,与孤单作伴,以梦为马,最终发出了让人振聋发聩的时代之音。文章选例典型,叙例恰当,观点积极向上,充满了正能量,读罢令人振奋。也正因如此,其才能从众多的初赛作品中脱颖而出,晋级复赛。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