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源于生活自觉

作者:程振理

关于生活与写作的关系,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可见生活是作文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然而有了生活并不等于就能写出一篇好作文来。除了文体形式、结构章法、语言运用等外在基本功之外,从生活到写作之间,“取象——着意——转码——成镜”的立意过程更是不容小觑。写作其实就是作者对生活“自觉感知——自觉理解——自觉转码——自觉表达”的思维与言语的“自觉”过程。

纵观古今中外的佳作妙文,诸如屈原的《离骚》、杜甫的《登高》、鲁迅的《呐喊》、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等,无不是写作者立足生活的自觉感知、发自内心的自感自悟,而不是矫揉造作、生搬硬套地表情达意或抒发见解。源于“生活自觉”的作品,才是具有真情、真感、真思、真想的好作品。

对学生而言,无论是衣食住行,还是课堂内外,都是“自觉写作”的广阔天地。生活中,那些亲身体验过的事和情,是我们最难忘却、感触最深的写作“触发点”。其实,对于那些没有亲历的人和事,只要怀有一颗“敏感”的“自觉”之心,同样会情为之牵、思为之动,触发内心深处那根细腻的写作之弦。

韩愈说“学以为耕,文以为获”,有了阅读学习之“耕耘”,方有写作成文之“收获”。因而博览群书是“生活自觉”的又一重要途径。据统计,一个人的知识靠亲身实践得来的仅为20%,而80%是靠阅读得来的。一部书就是一个世界,走进阅读的世界,也就走进了一段又一段独特而丰富的生活。

当然,书籍呈现的生活,其实是经过作者和读者心理机制内化了的“意义生活”。如同诗人以审美的眼光审视生活中的人、事、物,这些人、事、物便附着了诗人的审美情意;而读者审视诗人作品中的人、事、物,读到的已不再是纯粹自然客观的人、事、物了。然而恰是这样的“意义生活”,才更有助于作者写成独具“自觉”意义的好作品。

此外,写作还离不开基于现实生活的联想与想象。拥有思维生活的自觉,文章才会写得更有内涵、更有智慧、更加灵动。通过阅读而引发联想與想象,更能培养独立思考、个性表达的写作素养,并点燃起不唯书本、敢于质疑、深入探究、创新思考的火花。

朱熹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写作源于“生活自觉”,只有动心地积累生活体验,动情地阅读古今名著,动力地展开联想想象,才能逐步积淀“生活自觉”的营养,提升“自觉写作”的境界,写出言而有物、意蕴丰厚的好文章来。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