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包裹着的世界

作者:谭荣生

题目

当了解信息的途径越来越丰富、方式越来越便捷,人们会更容易获取自己想关注的信息,从而将自己包裹在以个人需求为主导的世界里。这种现象带给你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题目解析

试题强调对思辨能力的考查,又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大多数考生有话可说。

信息是现代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各种信息让人们的生活更加多姿多彩。但是,随着信息传递方式、接收方式的革新,人们“更容易获取自己想关注的信息”,这样导致的结果是,信息传递的初衷可能被改变,人把自己包裹起来,回到“以个人需求为主导的世界里”。

审题立意时,我们要辩证思考。本来信息可以让人们的生活更开放、更丰富,为什么变为让人们的生活更封闭、更单调,甚至更雷同?这里就必须提到那句“人们会更容易获取自己想关注的信息”,这种“获取”主要取决于个人的选择视角和视野,但大数据时代的信息推送又加固了这种自我选择,从而导致了“包裹在以个人需求为主导的世界里”的结果。我们还要思考的是如何评价这种“包裹”。材料并未暗示“包裹”是贬义的,那么我们可以立论要突破这种包裹,但是,若认定在多元的信息世界中“唯取一瓢饮”也未尝不可。

参考立意:信息本来可以让生活更开放,但只关注与自己相关的信息,就可能使生活更封闭、狭隘,就此可以思考“开放与封闭”的关系:从积极的方面来看,信息使人们某方面的视野更开阔,可以使人的知识结构更专业、更深入,这样可以思考“博杂与精专”的关系:信息为人类服务,但人们接收信息有时是被动的,由此可以思考“主观提供便利与客观上的束缚”的关系,思考“信息构建(如最优推送)与加固封闭状态”的关系:还可以谈面对这种结果我们应如何做,要冲破信息束缚,打破封闭状态,跳出信息接收的“舒适圈”,拓展健全思维,扩大认知格局,正确看待个人需求。诸如此类,都可以看作合理的立意。

适用素材与运用示例

适用素材

网络上根据个人浏览和购买的历史记录自动推送相关消息。

运用示例

不知从何时起,电脑桌面上会突然弹出一个窗口,上面显示——你可能会喜欢的东西;不知从何时起,当我们浏览网页时,上面的广告板块总是我们关心的内容;不知从何时起,我们步入了大数据时代,强大的人工智能搜索引擎偷偷地收集我们的历史记录,分析用户的爱好兴趣,将我们想关注的信息自动送到我们眼前。——一考生

適用素材

社会泛娱乐化现象

运用示例

大多数人更愿意沉湎于无须动脑、只娱乐自己的活动里,这是我们的个人需求。而信息的洪流正好满足了这一渴望。于是,泛娱乐化大行其道,人类文明经典被弃置不顾,也就不足为怪了。然而,再美味的零食,也不可能饱腹充饥。精神世界的满足,必须靠我们自主抵制沉沦的诱惑,重新捧起千年文明沉淀的精华,正如苦行僧只有啃食“耗脑子的学问”才可避免“阳春白雪,和者盖寡”的悲剧。——一考生

适用素材

公共地悲剧是一种涉及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对资源分配有所冲突的社会陷阱。由于每个个体都乞求扩大自身可使用的资源,最终就会因资源有限而引发冲突,损害所有人的利益。

运用示例

信息爆炸很大程度上填补了信息空白与不对称,使普通人也得以随心所欲地抓取心中所求。然而这似乎带给人错觉,似乎真实世界也应同虚拟世界一般,以个人需求为主导。所以当经济不景气时,人们怪罪移民、怪罪外国货、怪罪全球化,恨不能闭关锁国,住在与世隔绝的乌托邦里,于是逆全球化又在欧美抬头。但正如社会学中著名的“公共地悲剧”,所有农夫都放任自己的羊吃得饱饱的,谁来维护枯竭的草地呢?人人都把自己的利益奋力推进信息洪流中,把某些满嘴跑火车、只会对选民开空头支票的政客推上领袖位置,谁又能得益?是故,当信息洪流触手可及,我们更应“克己以复礼”,莫让自己的私心成为害群之马,使集体利益蒙受损失。——一考生

适用素材

在一次采访中,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的创立者埃隆·马斯克特意澄清,他创立公司的初衷,并不是某些人想当然的童年情结,也不是因为它投资回报率高,而是它对于人类的未来大有裨益。

由此看来,格局的开阔与最终目的是否高尚,是我们从“获取信息”到“真正利用好信息”的桥梁。太空探索技术公司一次又一次突破人类科技极限,始终走在科技应用的最前沿,是因埃隆·马斯克不拥护以个人需求为最终目的的科技,而“致力于人类未来发展”,始终以“世界需求和人类需求”为本。信息如万流,眼界格局如四海,聚万流而纳四海,才能立足于时代的狂风暴雨中,而获得驾驭的力量。愿当今的我们都能汇聚成自己的江河湖海,以观天下大好河山,纳天下五湖四海。——一考生

标杆作文

论信息化给人的异化

文/一考生

维多利亚时代的无限荣光中,查理·狄更斯慨叹:“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

信息化、数字化的时代似乎比工业化时代更繁荣,也更深藏了人类精神沃土里的矛盾。信息与能量是人类的两大财富:坐拥了能量,我们曾在隆隆蒸汽机中高呼科学至上;而坐拥了信息,我们则更将自己包裹在以个人需求为主导的世界里。

有人问,知识不就是信息吗?信息时代带来的不应该是类似启蒙运动的思想解放吗?这一观点理论上成立。但同时,人获取信息的方式变得容易,反而容易形成显示屏前一张张呆滞的面庞。在信息匮乏的年代,古人凿壁偷光、囊萤夜读,甚或如宋濂每借书便抄写一份,如饥似渴地获取知识。而当今,不少人像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中那位闭塞于自己精神之套的主人公,已成为只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的人。

这种异化带来了另一种后果,就像钱理群所说: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信息的洪流如此之大,使人只能取一瓢而饮,因而这种讽刺般的信息闭塞反倒助长了个人主义。在世界大战后和信息革命下,强调个人主义的思想大行其道。“人道主义”当然高尚,可当猛增的信息将人的视角压迫到只能审视自身时,“人道”便成为精致的利己。

幸好,世界上仍有无数敢于冲破信息包裹的人。

仰望天空,不是因为利己地止住喷涌的鼻血,而是为了放眼世界。程颢诗云:“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处于信息时代的潮流中,我们唯有站稳脚跟,并借助繁多的信息,探索更深远的真理。知识是无尽的,获得更广博的知识信息也应是知识公民的一生追求。

拥有知识信息,我们可以避免陷入以自我为中心的怪圈。西蒙娜·薇依出身富裕家庭,有文化教养,却一直对下层人民的疾苦深表关心。为更深入地体验工人生活,她还告假一年,去工厂里应聘,感受工人对面包的渴求。虽然红颜薄命,她却改变了这个世界的思潮。

信息化是把双刃剑,我们不妨用它砍劈“我执”,并执此利剑,登上那云霄间的凌烟阁。

教师点评

能够提出“异化”,进而联系材料对异化全方位分析,足见学生写作的功力。文章立意高远,有分析,有反思,有方法。考场作文写到这个份儿上,实属不易。文章在分析这种异化带来的危害时分为两层:闭塞于自己的精神之“包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鞭辟入里。结尾,“砍劈‘我执’,并执此利剑,登上那云霄间的凌烟阁”,化抽象为具象,增强了说服力。如此,获得高分便顺理成章了。(谭荣生)

走出你的认知地图

文/一考生

信息时代的洪流裹挟着人们前进,为了跟上时代的步伐与潮流,每个置身其中的人都急于获取自己想关注的信息,打造自我的认知地图。

在现代世界这个大而无穷尽的树网中,任何人、事一旦脱离信息之网便难逃被職业、社会抛弃之虞,因而致使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只愿将自己包裹在以个人需求为主导的世界里,只看对自己有用的信息,描绘自我的认知地图,获取茶余饭后“高深”的谈资。而对于他人的生活,如此巨大的洪流时常令我们无暇关注,他人的渴求、社会的愿景对我们来说都是身外之物,能够恪守自己、精通专长之人在某种程度上已算是人生赢家。

专心打造自我的认知地图诚然无可厚非,但社会如此纷繁,世界已成一个地球村,约翰·多恩早就写下“没有人是与世隔绝的孤岛,每个人都是大地的一部分”这样的诗句;鲁迅也曾长呼“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他们对于仅仅包裹于自身的小小天地,是如此不屑!试问,贤达智者若亦陷于自我的认知地图,不能跳出框架,无法从他人身上寻得哲理、慰藉,在聆听的同时关注他人的需求,并尝试凭一己之力有所改变,何来制度进步、社会吕明的今天?

从个人角度来看,走出自我的认知地图,才拥有奔赴更高领地之可能。舍弃一部分个人需求,探问他人、社会,或许可以收获自己更清楚明晰的能量。

从社会立场来看,下万个体之间的相互融合、互相倾听并满足诉求,将带领社会走出原先认知的伊甸园,在满足诉求的过程中碰撞、激发出灵感,拓展世界的格局。

孔夫子将儒家精髓传播给世界,从未计较一己得失。而在带领弟子周游列国时,不仅其弟子能走出以自我需求为主导的认知地图,他也能在山川河流的大美图景中体会“教学相长”的深刻内涵。

也许,向高处再多跨一步,就能踏出原有的认知地图,“其胸次廓然而高,渊然而深,泠然而清”,随之而来的定是更为广阔的格局,生命亦将更有深意与厚度。

教师点评

文章的成功在于思辨力。文章先承认打造自我认知地图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接着笔锋一转,论述“走出自我认知地图”的意义,至此,立论的基石就非常稳固了。同时,文章语言的分寸感又加强了这种思辨性。如“任何人、事”“都”“或多或少”的范围差异,“某种程度上”的程度区别,“从个人角度来看”“从社会立场来看”的角度限制,“也许”的揣测语气,这些无不体现了思辨意识。思辨性写作应该是议论文写作的方向。(谭荣生)

让信息实现更多共赢

文/一考生

随着人类由农业社会进入工业时代再迈入信息时代,“互联网+”正丰富着我们的生活。然而,在实现便捷、高效、个性化的同时,我们被卷入了以个人需求为主导的浪潮中。

在信息时代,人们手指一动即可获取海量信息,自己想关注的信息可以随时随地掌握。然而,想关注的信息有的有营养,如时事新闻、教育资讯;有的则毫无益处,譬如花边新闻、暴力视频等。但经受不住“迷人眼”的便利的获取途径的诱惑,我们不断接收各种信息,因个人需求暂时满足而有了一时快感,并使欲望无限膨胀,继续吞噬关注的信息。

长此以往,人们更易将自己包裹在以个人需求为主导的世界里。正如卡夫卡《变形记》中描绘的那样,个人需求统治、奴役着人们,对金钱的贪欲使老板不近人情,挣钱的需求促使格里高尔盯着时刻表赶火车。同样,现在的人们被“想关注的信息”异化了,确切地说是被个人需求主宰着生活,以致不断放大小我,最终茫然白失。

我们不否认个人需求的合理性,但过多的需求甚至需求主导型则会使人们公益心减少、责任心缺乏,最终导致社会的冷漠,个人需求的绳索终将断裂。因此,我们应理性地选择信息,既满足个人正当需求,又不以个人需求为主导。

对于完全无益的信息,我们应舍弃,避免浪费时间、污染心灵;对于有营养的信息,我们则应关注吸取。在满足自身刚需的同时,多考虑他人和社会。之前引起广泛关注的“冰桶挑战”,通过网络为渐冻人传递爱心、传播正能量。它改变了人们对渐冻人的认识,使渐冻人得到了更多关注、尊重、帮助,也让很多人通过爱心传递得到了心灵升华。这就是对新媒体信息互动功能的很好利用。

由此可见,公益事业与个人需求并非完全对立。借助信息化平台,可以使单纯娱乐乃至享受的需求置换为传递爱心、普惠共赢的追求。贫困村可以依托互联网与外界沟通,把握市场动向,提升管理能力,使村民脱贫致富;企业利用互联网,可搭建平台进入国际市场;公众利用互联网助力生态保护,“指尖公益”跨越了地域界限……

我国在实现本国利益的同时,唱响“中国方案”,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使全球信息实现互联互通,推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让个人需求降低位置,促进信息为我们造福,何乐而不为?

教师点评

文章的成功在于其递进式的结构呈现了清晰的写作思路。首先,作者肯定了“互联网+”时代的便捷、高效、个性化;接着对信息进行分类讨论:然后指出个人需求不断增加的后果;之后提出公益事业和个人需求并非完全对立,可以相互促进;最后唱响全球“中国方案”,提出“让个人需求降低位置,促进信息为我们造福”。文章拾级而上,脉络清晰,一气呵成,是一篇可赏、可仿的考场作文。(谭荣生)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