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的力量

作者:马畅蓬

题目

经典的文学、音乐、影视、绘画等作品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经久性,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精神创造的结晶。面对经典,也就是面对伟大。

请以“经典的力量”为题目,自定立意,自选角度,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不少于700字。

题目解析

本题属于命题作文,写作方向和要求比较明确,考查学生对经典作品意义的认知。此题看似简单,但如果没有深厚的文学积累和情感体验很难写得出彩,正所谓“涉浅水者得鱼虾,涉深水者得蛟龙”。

要想写好这个题目,应该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审题要准确。本题共有两个关键词。第一个关键词是“经典”。何为经典?材料为我们提供了“经典”的三个属性:典范性、权威性、经久性。因此,在选材上,学生必须选择能代表民族文化、记录先贤智慧、经时间检验的被普遍认可的作品,而不是选择跟个人喜好相关的小众作品。第二个关键词是“力量”。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在于它拥有超越时代的精神内涵和传承价值;在于它能使人们变得深刻而非肤浅,清醒而非混乱,坦荡而非自私;在于它能提升人格,锻造灵魂,激活生命。学生在论述时要论述经典的积极力量。然而有些学生“别出心裁”,论述经典存在漏洞,这显然是审题不清,偏离题意。

第二,立意要有高度。对这两个关键词,学生可以用提问法拓展思维。比如:什么是经典?哪些作品属于经典?经典有什么力量?经典为什么有这样的力量?学生需要从自身看过的经典作品中捕捉感染点,调动情感体验,联系社会现象,紧扣经典给个人、民族甚至人类社会带来的力量展开论述,在自问自答中拓展深度、建立高度。

第三,论证逻辑要严谨。议论文写作更看重学生的说理能力,要确保文与题、论据与观点的统一。因此,在行文过程中,学生要注意“经典”和“力量”的逻辑关系,避免简单、重复地概述“经典”的具体内容,只呈现例子而没有整体、深入的分析,或仅在结尾处加一个简单的评价勉强凑成一篇符合字数要求的文章。堆砌材料、乱贴标签、言不及义的作文必定流于肤浅。

议论文是学生展现学识、发表见解、感悟人生、关注社会的最佳文体。写作时既要关注“道”的层面,即精神引领,又要关注“术”的层面,即合理利用素材,深化逻辑思维。“经典的力量”不仅是学生要思索的话题,也是每个社会人需要思考的。

适用素材与运用示例

适用素材

《日出·印象》是法国印象派画家莫奈于1872年创作的一幅面。这幅作品打破了传统画法的束缚,标志着印象派绘画的产生,也成为最具声誉的经典画作。

运用示例

经典的力量,体现在它的典范作用上。法国著名画家莫奈的《日出·印象》,无疑是欧洲艺术经典中的经典。这幅标志着印象派诞生的名作,以对色彩的大胆运用和对光线的特殊处理而闻名。这幅名作的绘画手法和绘画风格,引领了那个时期印象派画家的画风。后人也将这幅画视为印象派的典范之作。莫奈以他所创的独特风格,为印象派树立了一个经久不衰的典范,这就是经典的典范作用。经典是被抛出来的玉,引发了后人更多的艺术创作。——张跃航[人大附中高二]

适用素材

《悲惨世界》是法国作家雨果在1862年发表的一部长篇小说。故事围绕主人公冉·阿让的个人经历展开叙述,融进了法国的历史、革命、战争、道德、哲学、法律等内容。这部小说多次被改编演绎成影视作品。

运用示例

一個时代的经典,往往是这个时代现实的缩影。一部《悲惨世界》带我们走进了法国遭受动乱之苦的时代。这部名著仿佛一出群像剧,里面有为了心中的理想参与战斗的勇士们,有头脑精明只顾赚钱的黑心商家,有为了爱情奋不顾身的情种……那个时代与那个时代的人通过这部经典呈现在后人面前。时间匆匆流去,数百年也不过是“天地之一瞬”,而这样一部经典肩负了定格那一段时间、那一段历史的重任。欣赏经典,仿佛置身那个时代;从那个时代中走出,亦能体会到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每部经典在不同的时代都有不同的意义,而它们无一不在激励或警醒后世人。——孙向恺[人大附中高二]

适用素材

诸子百家是后世对先秦学术思想人物和派别的总称,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百家争鸣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群星闪烁、思想和文化最为辉煌灿烂的时代。

运用示例

我们可以在孔子那里读到一颗爱心,构建和谐;在孟子那里读到一股正气,平治天下;在墨子那里读到一腔热血,救助苦难;在韩非子那里读到一双冷眼,直面人生。我们还可以在老子那里读到生活辩证法,在庄子那里读到艺术人生观,在荀子那里读到科学进取心。总而言之,在孔、孟、墨、韩那里,我读到了人生态度;在老、庄、荀那里,我读到了人生智慧。——易中天

标杆作文

经典的力量

文/丁诗雨[人大附中高二]

经久不衰的万世之作,是不朽光阴淘洗出的光华,是沧桑历史回响着的最强音,其吸纳了时代精粹,承受过岁月考验,最终凝成了“经典”二字。

经典之所以为经典,绝不是因为一代代人将它们奉为神话、敬而远之,而是源白愈品味,愈觉口齿噙香,愈受其启迪,愈得到深蕴其中的力量。

经典浑厚绵延,见惯了大风大浪,包含着无数沉浮,时代的辉煌、苦难和个人的波折都能在一个时代的经典中找到影子。品味经典,便能从中得到治愈痛苦的力量。《悲惨世界》之所以备受推崇,被奉为文坛顶尖明珠,便在于其自问世以来指引了无数迷茫之人,洗礼了无数煎熬之客!何况它展现的不仅是善的可贵,更在于那救赎力量的传递。而且这救赎不仅是冉·阿让对芳汀、对柯赛特的救赎,更让一代代在生活重压下的读者得以解脱,寻得了光明的方向。同样,许多慷慨昂扬的诗句也能使创伤结痂,让人重燃斗志。直到现在,读一读雪莱的“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我们仍会被诗句中蕴藏的力量震撼,又鼓起勇气直面生活中的暴风雪。

不仅如此,经典浸润了道德准则与文化血脉,早已拥有了塑造民族魂的力量。为何代表了儒家文化的《论语》传唱千年,仍然经久不息?原因在于,“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民不信不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这些重仁义、重道德的警示之言,正是我泱泱华夏数千年来的精神信仰,正是它们塑造了我们这个礼仪之邦!《论语》所倡导的谦和知礼,至今仍流淌在中国人的血液中,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孔子学院更成了中华文化走出国门最亮眼的一张名片。身处异乡,仍能感受到民族的文化,怎不令人倍感温暖、骄傲呢?

许多人偏爱新兴的快餐文化,错以为经典是早已过时的老古董,这实在令人扼腕叹息。君不见,当今有多少白欺欺人、浑浑噩噩的阿Q;君不见,一个“差不多先生”死了,又涌现出多少“差不多先生”,甚至是“扶不扶先生”“请笑纳先生”。那些潜伏于人性深处的劣根,一不小心就会爆发出来。如果只有经济水平、知识水平提高,个人素养没有同步跟上,恐怕许多历史悲剧会再次上演。而经典对于个人素养的提升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眼下的快餐文化,大部分过一段时间就销声匿迹了。如果它们承受住了时光的冲刷,也就成了新的经典。经典从不是过时,而是不断吸收,是不断壮大,是永恒。经典的力量,不仅限于反映现在,更在于警示将来。

我们何其有幸,能通过品味经典与众多伟人进行精神上的交流,获得他们的力量,抚慰我们的灵魂,传递人性的光辉,永葆民族凝聚力。让我们以史为鉴,知兴替,明得失,树品格。

教师点评

本文开篇即抛出了作者对“经典”的理解,接着以《悲惨世界》、雪莱的诗句、《论语》、鲁迅笔下的人物形象、胡适作品为例论述了经典具有治愈痛苦、鼓舞勇气、传扬文化、警醒世人的力量。作者没有机械地引用名人名言,而是用文学化的语言叩问经典的力量。更难得的是,面对流行文化的冲击,作者理性思考经典的当代意义,体现其深厚的文学积累和人文情怀。(马畅蓬)

经典的力量

文/易千楚[人大附中高二]

经典的力量,在于人性的永恒,在于美的永恒。

经典,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被时间检验的作品,是被广泛认同的作品,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经久性。经典之所以伟大,便在于其所体现出的人性与美的永恒。

时移世易,人性永恒。很多经典正是抓住了人性的关键,发现了人性的光辉,遂给人以力量,教人向善,使人拼搏。一部《论语》,两千年不衰,过了以“四书五经”为权威定仕途的年代,今日仍能成为我们案头的经典,原因何在?在于其中的人性光辉。“吾日三省吾身”,不正是看到了人性的缺点,才要不断反省自己以求进步吗?“朝闻道,夕死可矣”,不正体现了对知识、对“道”的追求?在前路迷茫时,在面临抉择时,在沮丧颓废时,那些振聋发聩的圣人之语于耳边响起,给人力量,催人奋进,使人们将人性的光辉发扬光大。

经典的力量,也在于发现美、表达美。蒙娜丽莎的一个微笑,使多少观者心头震颤,如一缕阳光射人心田。沈从文历尽坎坷,可他给世人留下了《边城》这样一部美到不能再美的作品,其表现的人性的美好的力量胜过了多少批判、反思的文字。一部《红楼梦》,有斗争,有丑恶,我们最忘不掉的,却是宝钗扑蝶与黛玉葬花的美。“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美是人间最灿烂的光明,是人最直接真切的感受。经典抓住了美,便化为打开人们心灵的钥匙。经典之所以具有力量,便在于它体现了永恒的美、美的永恒。

因此,我们应徜徉于经典之林,与圣人对话,发掘人性的永恒,感受美的永恒。从经典中汲取力量,我们便能做更好的自己,过有意义的人生。

教师点评

这是一篇理性与感性兼具的文章。本文有发现美的慧眼,有层次分明的论述,有信手拈来的妙语,围绕“人性的永恒”和“美的永恒”两个分论点,以《论语》《蒙娜丽莎》《边城》《红楼梦》为切入点彰显经典的至善至美,以道德和审美的双重力量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本文构思之巧妙、思想之深刻、语言之流畅,使其成为考场上的“经典”。(马畅蓬)

经典的力量

文/温子鉴[人大附中高二]

不像清新的小品文和通俗的流行歌曲,“经典”更端庄厚重。像是受到无与伦比的趋向力,我们净手、正心,怀仰慕之情赏读经典的文学艺术作品,经典的力量便散播开来,代代流传。

以文学作品为例,经典必有其不可撼动的历史地位,而在历史地位背后,是值得被一个民族铭记的历史价值。如《春秋》,如《论语》,记录春秋时代的风起云涌和思想发展;如唐诗,如宋词,抒写诗人群体、知识分子的壮志与悲情,反映时代百态;如《红岩》,如《平凡的世界》,铭刻历史发展的恢弘图鉴。若把历史比作汪洋,经典便是大洋上的灯塔与航标。有人曾质疑中华民族没有共同的信仰,我说,浩瀚历史长河中的无数民族经典,便是值得中华儿女代代相传的瑰宝。以之鉴古,中国人便拥有共同的精神、共同的信仰。

经典是文学与艺术勾勒出的文化山河,是每个民族一代代人不可分割的生活组成。从历史先哲,到我们的祖辈、父辈,再到我们,使用同一种语言,书写同一种文字,得到一脉相承的经典体系。我们背过的《三字经》,曹雪芹也定熟稔;我们读过的《孙子兵法》,老一辈革命家也学习过;我们学习过的鲁迅的文章,我们的父辈也曾读过。经典的传承构筑了中华文脉,经典的力量使每一个中国人拥有内在的联结,使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思想延续至今,形成了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不光中国人重视经典,外国人也重视经典。莎士比亚的作品便是英国人的经典,不仅是他们研究学习的榜样,也是他们茶余饭后的谈资。经典,于每个民族的生活和传承至关重要。

经典,不应是令人抵触、令人畏惧的。置身于历史长河中,在中国人群体共勉之下,经典为民族的伟大代言。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作为民族历史实践的一员,捧一本民族经典来读吧1

教师点评

本文視野开阔、引经据典,又不卖弄学问。作者以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为例,将经典的精神力量和传承价值娓娓道来。一个人的文化自信来源于深厚的文化修养,一个民族的文化自信来源于历久弥新的经典作品。文章结尾在对经典作品的回望中,还不忘呼吁全体中国人为中华民族而读书,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情怀和思考。(马畅蓬)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