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作文“千人争摸‘霍去病’”导写

作者:万安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2019年2月5日,甘肃省兰州市五泉山公园迎来12万游客,不少人在霍去病雕像前排起长队,抚摸铭牌上的“去病”二字,祈祷祛病消灾。排队的游客从白天一直排到晚上,铭牌被摸得油光锃亮。

盘雕像祈福本意是好的,跟风随大流也无可厚非,但这种万物皆可盘的精神,是否能找到一个明确的边界呢?雕塑被摸掉漆,石碑被摸得字迹模糊,游客动辄上手造成景点破坏的案例屡见不鲜。有多少人知道自己摸的是不可修复的古迹呢?

祈福反映了人们最朴素的愿望,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损坏公共场所的雕像就是文明素质问题了。更何况,摸霍去病祈福,说到底是求一个心理安慰。要想健康,不妨管住嘴、迈开腿,找个公园锻炼锻炼身体。很多时候要想心想事成,或许“动一动”比“盘一盘”更有用。

要求:读了上述材料,阐述一下你的想法,完成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写作指导

立意角度1:道德修养。人们祈祷幸福与美好的心情可以理解,但肆意破坏公共场所的雕像,可就是道德素质问题了。

立意角度2:城市文明。千人争摸“霍去病”看似一件小事,但却是一张测试市民素质的“试纸”,也是衡量一座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准。

立意角度3:共同责任。文物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每个人都有保护文化遗产的责任与义务,当人们做好这些,便是助推时代的进步。要根除“摸一摸”“刻一刻”等陋习不能一蹴而就,必须由家庭、社会和政府共同“会诊”,且持之以恒才能慢慢根除,真正有用的“祈福”是多学习传统文化,增长智慧。例文

戏说“摸文化”

陈鲁民

前不久,我去海南旅游,在博鳌镇参观时,导游把大伙儿引到一只铜铸的大鳌面前介绍说:“摸摸鳌的头,好事天天有;摸摸鳌的脚,永远都不老;摸摸鳌的尾,钱来如流水;摸摸鳌的脖,早日娶老婆;摸摸鳌的背,大富又大贵。”游客们立刻蜂拥而上,争先恐后摸了起来。

其实,绝大多数人都明白,摸鳌这种小把戏,是导游逗你玩儿的,大伙儿一乐也就是了,谁也不会当真。

去岁,我去甘肃旅游。兰州五泉山上有一尊霍去病雕像,很多人都在争着摸雕像底座镌刻的“霍去病”几个字,据说摸摸可以去病养身,健康长寿。也亏得很多人不知道,霍去病自己就是病死的,且只活了23岁,他连自己都保佑不了,又怎么保佑你我呢?幸好雕像有两米多高的基座保护,要不然,恐怕霍去病的雕像早就被摸得面目全非了。导游说,每天都有数千人来摸,节假日甚至多到万人,要排个把小时队才能摸到。还有人坐着轮椅来摸,虔诚得很。

如果说摸霍去病几个字就能治病消灾,身强力壮,那摸摸辛弃疾的雕像肯定也能弃掉疾病,身体康复。辛弃疾的雕像在江西铅山,我没去过,但想必也难以免俗,不会被爱摸的游客漏掉。

平心而论,不论海南摸鳌,还是五泉山摸霍去病、铅山摸辛弃疾,基本上都是双赢局面,游客获得心理慰藉,雕像也为景区挣了人气。

凡此种种,或可叫作“摸文化”。不光国人有兴趣,老外也不甘人后,摸的花樣并不比我们少。作为美国华尔街标志的那头铜牛,立在纽约证券交易所门口,也被世界各地来的游客摸得锃明瓦亮、闪闪发光。一是摸牛合影留念,证明自己到此一游;二是希望摸牛能护佑自己的事业永远牛气冲天。

不过,倘若从文明旅游的角度来说,还是不摸为好。一是摸了雕像就有损耗,久而久之,水滴石穿,那雕像就“破相”了;再说,摸雕像也不卫生,你摸我摸的容易交叉传染疾病;最后,摸来摸去似有愚昧之意,近乎低级趣味,君子不屑,智者不为——这顶“帽子”可能有点大。宽容一点说,想摸就摸吧,也不是啥大事,只要人家没禁止。只是要提个醒儿,若你真还想摸出点名堂,譬如发财、去病、娶老婆,那也是自欺欺人。

评点:文章开篇用作者的两次旅行经历引出“摸文化”的话题,入题贴近生活,引人共鸣,然后通过对国内外的“摸文化”延伸和思考,点出了“摸文化”的实质。文章主体部分,例子鲜活,条分缕析,将论述逐步引向深入。文章最后从“怎么办”提出建议和思考,卒章显志,呼应开头。

(编辑:于智博)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