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捧“流浪大师”,一场浅薄的狂欢

作者:未知

社会关注度★★★★☆作文适用度★★★★☆

一位穿着破烂且身上满是污垢的流浪汉,最近火遍了网络。因为经常蹲在地铁里和路灯下看《尚书》《论语》等书籍,且说出来的话顿具文采与思辨性,他被一些人冠以“流浪大师”的称号。有关他身份的各种传言也开始流传,比如“复旦毕业、因妻女车祸去世精神失常……”

记者经多方调查核实,“大师”真名沈巍,上海人,曾是上海某区审计局公务员,家中有一个弟弟、两个妹妹。上海相关部门也证实,沈巍确系某区审计局长病假员工,26年来,薪酬按相关标准正常发放。而据沈巍自述,他普通大学毕业,没结过婚,流浪是因为与家人及邻居的理念不同,不愿意回家。

虽然那些“离奇”的传言都被沈巍辟谣,可人们的热情仍然在持续。抖音等短视频平台上,不少账号以他为卖点,“谁发他谁火”,网红们像出游打卡一样抢着和沈巍共同出现在鏡头里,沈巍接受媒体采访时外面伸着无数贪婪的手机自拍杆。大批的人涌向沈巍借宿的废弃楼房,争相与沈巍握手,仿佛看见最爱的偶像。仅3月20日一天,就有多达一两百人聚集在现场。

对于“爆红”,沈巍有些不知所措:“我没有办法出去捡垃圾分垃圾了,我一分垃圾,旁边围着各种人问我问题。”沈巍说,自己以前喜欢在地铁站或者路灯下看书,现在也没办法做了。他说自己的见解并没有多深刻,他只是一个爱读书的人。他直言“不是我学问多大,是你们自身造成的,你们书读得少”,甚至当场戳破围观者“你们把我当猴耍”。在一旁的人们依然笑着仰望他们捧起来的“大师”,而“大师”说的话,一句都没有听见。

网络社会缔造的类似狂欢很多时候并无道理可言,它往往充斥着猎奇、捉狭,以及各怀心思的炒作。像沈巍这样的流浪者,说到底不过是对自己生活方式的一种随性选择。但那些围观的“正常人”显然无法理解,他们通过扭曲解读沈巍的人生经历、个人选择来呼应自己的猎奇心理,完成一种自我满足、自我营销,并怀着或拯救、或颂扬、或嘲笑的纷杂心思,将这场围观推向了疯狂境地。有网友用一句话做了总结:一个看似不正常的人,说了些正常的话;让一些貌似正常的人,变得不正常了。

3月25日,沈巍走了,他上了不知道是谁的车,留下了一块牌子:沈先生已离开。从后来的新短视频看,他理了发,剃了胡子,换了新衣服,到派出所补办了新身份证。显然,“大师”要逃离疯狂的围观者。这场闹剧是要结束了?又或者,是另一场新闹剧的开端?

●媒体评点:无论是盲目追捧还是有心机地利用,都让这场对“流浪大师”的围观落得一地鸡毛。如果说社会某种现象在被分析过后,得出的结论只是“荒唐、浅薄”,那么这种现象的成因就是令人遗憾的,因为这印证了整个社会的浮躁,以及对问题的浅薄化看待和处理。网络时代,人们乐于噱头与浮躁、狂欢与浅薄,而真正的精神食粮,却谁也没有耐心去书房里追求。忍不住,叹息一声。(张英,华声在线;李振忠,红网)

◎话题拓展:“大师”“隐士”和“疯子”;流量为王的时代,一场喧嚣的闹剧;病态与常态;正常与不正常;浅薄的狂欢;猎奇和围观;噱头与浮躁……

(资料来源:红星新闻、《新京报》等)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