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综艺节目《国家宝藏》受热捧

作者:未知

2017年12月3日,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一经播出便受到观众热捧,豆瓣评分一度飙到9.5分。该节目由央视综艺频道耗时两年制作,合作单位是包括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在内的9家顶级博物馆(院)。节目展示了每家博物馆(院)3件、共27件顶级国宝重器,由27位演员担任“国宝守护人”,诸多文化艺术界顶级专家组成顾问团队。

不仅如此,在入选的27件国宝中还将再精选出9件“精品中的精品”,以“国家宝藏”为主题在故宫举办一场特展,并以非常特别且盛大的方式呈现。从媒体到现实生活中的互动,《国家宝藏》为此类型的综艺节目开辟了一条从未有过的道路。“不仅展现文物前世的传奇故事,还让观众知道其在今天发生了什么”,节目制片人、总导演于蕾曾表示要让观众意识到,文物活在我们身边,与我们的生活发生着关联,这才能让文物真正“活起来”。

多维解读

“一眼千年”,与文化长谈

央视热播节目《国家宝藏》,让明星担纲“国宝守护人”,以小剧场形式讲述文物的前世今生,有着向国宝鞠躬、向匠人礼敬的谦卑姿态,有着贯通古今、求索国魂的虔敬气场。今日之中国,已经鲜有为果腹、为物质欲望而排起长队的场景;人们能以坚忍的毅力守候数小时,常常只为片刻的精神享受。衣食足而知礼仪,那么该怎么填平公众文化需求旺盛与精神产品供给相对贫乏形成的鸿沟?文化领域的耕耘,又该如何对得住绵延五千年的先人遗泽,配得上纵横九万里创造经济奇迹的大国气象?

以现代的视角、用很“燃”的方式,致力于让传统文化“活”起来,成为不少人的努力方向。比如湖南卫视出品的大型公益文化纪录片《百心百匠》,邀请李亚鹏、李泉、孙楠等明星探访民间匠人,通过深度体验,实录传统文化发展现状,很好地揭示了“匠心”傳承的价值与意义。不久前,大英博物馆百物展“浓缩的世界史”让京沪观众惊艳。而这一策展源头是英国广播公司的一档节目。现在,中国媒体人也在精心谋划打开历史、打开传统的独特方式,让沉默的国宝说话,给孤独的匠人点赞。事实上,唯有通过更多这样的努力,才能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国家宝藏》的国之重宝、《百心百匠》的民间遗珍,“一眼千年”,让人们与文化长谈,何尝不是我们这代人对文明的守候?

让国宝重器“开口说话”

每一件看似冰冷的文物都是对历史烟云的见证,都承载着许多鲜活的人和事。与文物展示有关的文艺创作,若能在普及文物知识、展示文物精湛工艺的基础上,用心往更深处挖掘,讲好文物背后的故事,就可能激发和释放出文物所蕴含的浓浓人文气息,让文物“活起来”。

《国家宝藏》较好地做到了这一点。第一期节目中,石鼓引出了故宫守护人的故事。抗战时期,为避免百万件国宝被日寇洗劫,梁家第一代故宫守护人梁廷炜辗转全国16年,将石鼓护送到南京。抗战胜利后,其子又将石鼓运回北京。如今,作为梁家第五代故宫守护人,梁金生继续守护着石鼓等文物。一件石鼓,五代国宝守护人,文物背后的故事多么鲜活。“谁其守之?唯吾队士。谁其护之?唯吾队士!”当几代国宝守护人一同宣读当年的《故宫守护队队歌》,谁能不为之心头一热呢?

启用“明星护宝人”,让深受不同年龄层观众喜爱的艺人在节目中扮演角色,则是力图以戏说形式展现文物与历史人物的联系。轻松活泼的画风也丰富了观看体验,让《国家宝藏》较之传统的鉴宝节目多了一些趣味。当然,这类节目中的穿越、诙谐需要把握好度,避免过犹不及。从传播效果上看,严肃的国宝故事讲述也好,适当诙谐有趣的文物戏说也罢,都是为了让文物“说话”,释放其内在的人文气息、历史温度、情感色彩,更加贴近普通人,可谓殊途同归。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