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物理学家霍金逝世

作者:未知

2018年3月14日,英国著名物理学家史蒂芬·威廉·霍金逝世,享年76岁。

霍金1942年1月8日出生于英国牛津,他是继牛顿和爱因斯坦之后最杰出的物理学家之一,很多人喜欢把他称之为“轮椅上的宇宙之王”。虽然他早在21岁时就被查明患上了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俗称渐冻症),全身瘫痪且不能言语,仅有三根手指可以活动,甚至还被医生预言最多只能活两到三年,然而,最终他却成功地与病魔搏斗了超过半个世纪,并且作为《时间简史》的作者,以他著名的科普成就以及出色的研究成果,被世人所熟知。

1988年,霍金的惊世之作《时间简史:从大爆炸到黑洞》问世。这本书被誉为人类科学史上里程碑式的著作。至1995年10月,该书发行量已超过2500万册,被译成了几十种语言,在全世界掀起了一波大众讨论宇宙奥秘的高潮,影响深远。

多维解读

别把对霍金的缅怀留在朋友圈

霍金大概是在中国知名度最高的世界级科学家了。据悉,3月14日霍金去世消息传出当天,中国网民点击浏览霍金逝世消息超过5亿次,不少人的朋友圈里也都充斥着悼念霍金的文章。霍金在中国能有如此之高的知名度是有原因的。他生前曾3次访华,坐缆车登上过长城,还在人民大会堂讲述“宇宙的起源”,他所著的《时间简史》中文版要比这本书的其他语言版本都更畅销。一个物理学家在中国拥有这么多关注者,这对科学的传播无疑是一件幸事,毕竟高冷的科学和普通人的对接点往往很难寻找。可这波对霍金的热切悼念,也许仅仅停留在朋友圈里,就像每一个曾经传遍朋友圈的“爆款”一样,过几天就被忘个一干二净。

这种短命的热切与背后催生它的力量不无关系。就个人而言,但凡什么名人去世,在朋友圈里“点蜡烛”已是许多人下意识的举动,是朋友圈社交最基本的“修养”。毕竟对一个知名人物的去世表示哀伤,有很大几率获得朋友的关注和评论,也可以彰显自己的见闻广博。但也仅止于此,大多数人对这样的逝者并不是真正的了解,也不准备去了解。而那些自媒体从业者对霍金各种各样的悼念,则往往是出于对热点的追逐,写不出什么干货来。

如果一个科学家的去世真能让他毕生所从事的研究为大众所熟知,大概也是对科学家最大的安慰了。对霍金最好的纪念可以是去看他的《时间简史》,去了解他那些惊世骇俗的理论,没准会为你打开一个与“星辰大海”对话的契机,而不仅仅是点击转发,发发表情符号。可惜的是,当我们习惯性地陷入一种社交狂欢时,什么题材都被拿来作为社交素材,就会对真正的哀伤和离别变得麻木,忘却了纪念的本意。

霍金用行动与精神鼓舞了世界

从21岁起,霍金就因渐冻症而不得不终生与轮椅相伴,医生当时判断他只能再活两三年,可他不仅没有被病魔打垮,反倒激发出强大的生命力与学术热情。看着他的照片,我们没理由不为他被病魔摧毁的身躯感到震撼,又不能不为这颗大脑还能发散出那么多了不起的理论、思想所折服。所以,当霍金在与病魔斗争半个多世纪后停止了呼吸,谁又不为人类失去这样一颗璀璨耀眼的明星而叹息呢?

另外,人们对霍金的科普著作《时间简史》实在是太熟悉了。大部分人也許并不一定懂得霍金在物理学上的贡献是什么,也不一定真的读过他这部已经出版了30年的著作,但在茶余饭后,少不了听过、聊过这个名字或这本书。这就是科学的魅力所在,人们不一定要懂得什么是奇点、黑洞,但对于“人类从哪里来”“宇宙是怎么产生的”这些终极问题都抱有本能的好奇。《时间简史》行销30年,已经卖出超过2500万册,创下了出版界的一大奇迹。这至少说明,人们对科学、对宇宙、对人类有着旺盛的求知欲。对未知的探索,对知识的渴求,就是人类进步的原动力。霍金出版过的科普著作、做过的演讲,以及他堪称励志大片的人生,一定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与人生。霍金虽然未获得过诺贝尔奖,但他用自己的行动与精神的力量,鼓舞了许许多多的人们,这难道不比诺贝尔奖更重要吗?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