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没有“垮掉的一代”,只有“永不弯曲的青年脊梁”

作者:未知

那些青春面庞被口罩遮挡,而他们却完成了一次令人印象深刻的集体亮相

过去二三十年里,“垮掉的一代”这顶舶来的 “帽子”先后被安到中国80后、90后和00后的头上,指向了年轻人不堪大用,无法承担起未来。而在过去几个多月里,从危难关头的武汉能找出许多年轻人,证明这个称谓是多么荒诞不经。

“2003年,我还只是个上小学一年级的孩子,那时候被一群不认识的医护人员保护着;如今我成为一个医护人员,来保护其他不认识的人。”武汉协和医院护士许浩远在日记里说。

许浩远的祖父2月去世,而她没法回家送别,只能在日记里哀悼。在火神山医院,军队派去增援的护士吴亚玲收到母亲去世的消息,只能含泪面向家乡的方向鞠躬。

23岁的郑益欢,原本在宁波一家民营医院做护士,从网上看到武汉市武昌医院的招聘启事,就投了简历。2月16日,郑益欢接到武昌医院的电话,问他“现在能不能赶过来”?

郑益欢决定开车从宁波去武汉,带着全部家当——被褥、脸盆、衣服、鞋子、方便面等。他在辞职申请里写道:“国难当头,匹夫有责。疫情当前,作为一名医护人员,更有责任去一线支援。这是一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更是一个成年人该有的社会责任和担当。”

亲友都劝他不要去。他说,希望在人生中留下个印记,多少年后再回忆起来,“国家需要的时候,我也在”。

新同事对他表示了惊讶或佩服。但在武昌医院,和他类似的还有4位90后,分别来自河南、山西、山东和广东。他对记者说,这就是现在的年轻人,“想来就会想办法来,想做的就去做,不会考虑那么多”。

“垮掉的一代”这顶帽子,首先是由这群拼过命的年轻医务人员甩掉的。据中央指导组成员、国务院副秘书长丁向阳介绍,这次疫情早期,湖北省有超过3000名医护人员感染,占比最多的是80后,接近四成,90后占比近三成。其中年龄最小的一位感染者,生于2000年9月,未满20岁,是武汉的一名护士。湖北省政府首批评定的14名烈士,最年轻的两位——夏思思和彭银华医生,都只有29岁。

“在支援武汉的医务人员中,90后、00后约占1/3。”谈到这个数字,丁向阳说:“这些年轻的医生、护士,用行动证明了自己的责任、担当和价值。昨天父母眼中的孩子,今天已然成为新时代共和国的脊梁,成为我们国家的骄傲和希望。”

“疫情,让我们看到90后已经长大。”南京一名大学生这样形容自己的感受。而这些人的成人礼是在纸尿裤和防护服里完成的,而那些“用后即焚”的防护服,已经暴露了當代年轻人的性格特点。因为防护服从头包到脚,为了互相辨识,需要在上面写上名字。“灵魂画手”们充分发挥了他们的创意和苦中作乐的精神。

很多人是“吃货”,在头顶写着“周黑鸭”“热干面”和“奶茶”。很多人还追星,自豪地在前胸后背注明自己是“胡歌老婆”“林书豪女朋友”或“彭于晏妹妹”……他们张扬。2月14日,一个名叫朱瑞的福建护士在胸前画了4颗爱心,向远方的恋人表白:“邵媚铃,等疫情结束后,我娶你!”当然,不只一位年轻人写上了“精忠报国”。“武汉的冬天一点都不冷,因为有我们这帮热血青年的存在。”上海东方医院护士徐筠说。她的防护服上写过“东方不败”,武侠小说里武功高深莫测的人物。就连以性命相搏,他们都轻描淡写。在雷神山医院,大连来的护士杨婷给双胞胎儿子写了封信。她形容病毒是怪兽,妈妈是奥特曼,这里有几万个奥特曼,一定会打赢怪兽。没有哪一代中国人,比他们更加理解全球化和“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些人小时候,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稍长后,他们又见证了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他们是“地球村”的村民,在一个走向繁荣的国家长大。他们生于安逸,追求舒适和潮流,消费名牌,于是千篇一律的防护服也会被画上惟妙惟肖的香奈儿和路易威登品牌标识。

90后志愿者华雨辰,是一位小学音乐教师。她当过接送医护人员的司机,也在公路收费站为人测过体温。几位当年汶川地震灾区的农民,开车到武汉送物资,在卡车上打着横幅“汶川感恩,武汉雄起”。“我觉得只有亲身经历那一幕,你才能感受到那一种震撼。”由于戴着口罩,志愿者即使以后在街上碰到,也可能认不出彼此。华雨辰说和一些人约定,将来摘下口罩,要重新认识,相互拥抱。“我们这一代年轻人真的可以承担这个时代所赋予我们的重任了。”她说。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每隔10年就有一代人被称为“垮掉的一代”。然而,从80后到90后、00后,从汶川地震到新冠疫情,事实证明“垮掉的一代”,只是一种刻板印象和代际歧视。清华大学博士生郑翔瑜指出,其实,中国从来就没有“垮掉的一代”,只有一代代“永不弯曲的青年脊梁”。

在中国的苏丹学者加法尔·卡拉尔·艾哈迈德,非常关注新一代中国人的行为变化。他说,自己在中国坐地铁,会看到年轻人低着头看价值不菲的手机,许多人将头发染得五颜六色、背着名牌包、穿着高级运动鞋。这让他想起“小皇帝”。但这一次,当国家面临巨大挑战时,这些“小皇帝”毫不迟疑地投入战斗,放下靓丽的衣服和手袋,从四面八方驰援武汉。

近期,在为埃及一份报纸写的文章中,这位学者评价这代中国青年:他们不是什么“小皇帝”。“或许我们对这一代人知之甚少,才没有真正看到这一代年轻人身上与生俱来的中国精神。”他在受访时解释,这些人不是瞬间成长的,只是“我们平时没有发现”。他相信,这一代人将为中国和世界的稳定做出贡献。

媒体评点:由于成长背景不同,每一代人都有着自己的集体印记,把各个年代人放在同一时间轴,更可以看出这种不同。相对于上一代人,年轻一代似乎少了一点朴素,少了一点踏实,看上去更强调个性的自由,更追求生活的舒适。其实,年轻一代身上表现出的个性化特征很正常,年轻最可贵的就是可能性。对于上一代人来说,孜孜以求的终点,不过是下一代人的起点,如果年轻一代还在复制上一代人的一切,那才是最大的可悲。在时间的叙事里,青年一代从来都不是时代的观众和看客,当挑战和考验来临时,他们依然会选择挺身而出而不是畏缩不前。他们用自己的责任和担当,重新塑造了属于他们自己的时代标签。当然,他们身上也有不成熟的地方,但这是成长的经历,多一点信心多一点耐心,他们会让我们看到“挺直的脊梁”。(乔杉《北京青年报》)

话题拓展:家国情怀;勇气与担当;行胜于言的激情和干劲;个性张扬的“灵魂画手”;疫情,90后、00后的成年礼;在大考中重塑时代标签;傲慢和偏见;多元与理性;中国力量,生生不息……

(资料来源:《中国青年报》《北京青年报》、中国青年网等)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