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20总设计师”杨伟:在开挂的人生中铸就“国之重器”

作者:李凤成

人物介绍:杨伟,1963年5月出生,四川资中人,飞行器设计与飞行控制领域专家,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战斗机的设计与研发工作,先后担任歼一20等7型战斗机总设计师,在我国航空科技领域取得了系统性的创新成果。杨伟拥有过硬的理论知识、成功的实践锻炼、出色的工作业绩,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 -TAX ,二等奖1-TA6,全国创新争先奖章、巴基斯坦“卓越之星”国家勋章等荣誉。

人物解读角度一:慧眼识别金镶玉,机会开启辉煌人生

素材呈现:

1978年,杨伟在中考时离满分仅差1分,被破格批准参加高考,跳级参加高考的他,曾在当时惊艳了众多著名高校。有几所大学想要录取他,但万分可惜的是,这位天才同学色弱,不符合所报专业的录取要求。眼看一块绝世好玉,因为一点瑕疵未能满足要求,几所大学的招生老师都格外惋惜,其中西北工业大学实在不忍放弃,于是便向系主任罗时钧请示。

罗时钧是中国空气动力学的奠基人,他本身也是色弱,在听完情况后,立即要求破格录取杨伟,而且就招到他的专业。

刹那间峰回路转、柳暗花明,15岁的杨伟,在同窗们刚结束完中考之时,实现了自己的大学梦。

化用例段:

按照当时的规定,色弱的杨伟本是不符合他所报考的许多专业的录取要求的,然而罗时钧所在的西工大飞机设计和制造专业对于色弱问题恰恰没有敏感(他本人也是色弱),并且他也实在是非常钟意这个散发着学神气息的15岁孩子。因此在这种种机缘巧合之下,杨伟最终被西工大破格录取,由此迈开了超神人生的全新篇章。

人们常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杨伟高考当年最大的幸运,或许就是被罗时钧老师看中。

素材链接:

行当之间的失衡已然超过了合理的比例而令不少戏曲院校、剧团到了无人可教、无戏可演的地步。有些戏校因行当师资不齐或是教学能力太弱,承担不了完整的剧目教学计划,甚至干脆取消了相关专业。在一些戏校相继改为综合艺术院校的大背景下,这一趋势更为明显。特别是以“武”字开头的武生、武旦、武花脸、武丑等武戏行当,本应是与文戏并驾齐驱的独立体系,在传统的戏曲舞台上也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但和文戏行当相比,付出更多,机会却很少,有年龄限制,也更容易受伤。因此,全国上下无论是戏曲院校还是剧团,优秀的武行师资和学生储备都明显不够,更别说顶尖、拔尖的人才了。这种人才培养行当上的长期失衡,不仅会对剧目排演产生消极影响,对传统剧目的传承以及新编剧目的整体性提高,也必然构成阻碍。

人物解读角度二:不屈不挠,力克难关

素材呈现:

数字式电传飞控系统,被称为战机的四大关键技术之一,就是用计算机来控制飞机。只有掌握了这项技术,才敢说自家的战机达到了国际水平。

许多发达国家在研究这项高端技术时都历经挫折,他们当然不相信落后的中国能够研制出这项技术。有不少外国专家断言:中国研制战机只是小学阶段,不可能突破“電传操纵”的难关。结果,仅仅两个月之后,杨伟就和队友们完成了第一个课题:飞机紊流影响分析,为研制飞控系统迈出了一大步。

化用例段:

面对艰巨而繁杂的多个重大项目研制任务,杨伟带领他的研制团队迎难而上,在磨砺中逐渐成长成熟,在探索中不断积累收获。令国人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八十年代时杨伟和他的队友们完成的第一个课题——飞机紊流影响分析,这是中国研制飞控系统的一大步,也是中国歼击机研究的一大步。

素材链接:

最近,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研成功开发出了聚丙烯睛基新型中空碳纤维。碳纤维也被称为新材料之王,是全世界每个国家都渴望研制出的材料,该项技术原本只有美国和日本掌握,此次中国的成功意味着中国从此也拥有了这一“王牌”技术。

人物解读角度三:梦想的路上没有累的元素

素材呈现:

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又名611所,而杨伟团队真的变成了611,即每周工作6天,每天工作11个小时。等到了攻坚阶段,他们又变成了“711”甚至“712”,分秒必争地进行着最后的冲刺,用满腔的热爱激励着自己不断向前。多年以来,他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早已养成了习惯。曾经有记者问他是否疲倦,他说道:“首先你身体得好,其次还要有一个精神基础,就是你还得有一个追求,是自愿干一件事情的时候,实际上它没有这个元素——累的元素。”

化用例段:

几乎所有的进步,都是放弃了部分的安全感,“劳其筋骨”才可能获得的。如果你太在乎所谓的安全感与“张弛之道”,就会被困在永恒的当下。你会发现,我们周围,那些循规蹈矩的人,逐渐走向平庸;那些不安分的,不甘平庸的,逐渐走向优秀。“歼-20总设计师”杨伟说得透彻,梦想的路上没有累的元素,逐梦的人们,为了梦想一往无前吧!

素材链接:

古希腊雄辩家狄摩西尼小时候梦想着成为一名演说家,可惜他有天生的唇齿缺陷,声音柔和微弱,别人很难听清;他还患有严重的口吃,连一首完整的短诗都背不下来。但他从未放弃,不断地练习、练习、再练习。他走到海边、将鹅卵石放进嘴巴里,这样,想要清楚地说话就更困难了,然后他会对着咆哮的海浪说话,把海浪当成愤怒的群众,它们正试图淹没他的声音,所以他必须说得很大声才行。最后,通过持之以恒的练习,狄摩西尼成为了一名伟大的演说家。

高考范文:

应为何“器”?

天津一考生

子贡曾问孔子,自己到达何种水平,孔子施施然回答“汝器也”;子贡追问,孔子又答“瑚琏也”。瑚琏美器,自然是很高的境界。东晋文学家谢玄也曾说:“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庭阶耳”——立志成为芝兰之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被父母长辈寄予“成器”的厚望。那么,新时代的我们,究竟应成为怎样的“器”?

在学生时代,我们的目标是成为一件优秀的“容器”:我们不断学习知识,充实自己的大脑,锤炼自己的灵魂;又磨练意志,强健自己的体魄,培养良好的教养。这都是为了使好的内容与美的形制相得益彰,这时的我们,像是一件件形态不一但各有所长的“容器”,为追求更高的目标夯实基础。

不同的时代,对“器”的要求也各有不同。曾经,人们只能被动地成为“螺丝钉”,或是成为“社会的一块砖”。现在的我们,有了更多的选择,但不变的应是不断提升自己以服务于社会的决心和行动。我们有了更多的选择,所以更应开拓创新,发掘自己的潜力,在自己的工作领域不断进步,努力成为真正的“行业利器”。

从中国的科技领域着眼,如今我国的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有了自己的大飞机和无轨电车,有了“天宫二号”空间站和“墨子”号卫星,有了“天河”二号计算机和大射电望远镜……这些“神兵利器”均无愧于“国之重器”的名号。然而它们的背后,更加可以被称为“国之重器”的,是为之不懈奋斗的一批科学家和科研团队:歼一20总设计师杨伟、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青蒿素的创始人屠呦呦等,他们肩负荣光,成就梦想。正是有了他们日复一日的研究,才相继诞生了这些令世界都为之侧目的国之重器。“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科学家,但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成为“国之重器”这一目标将支撑我们不断努力向前。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无论是芝兰玉树、瑚琏美器,还是普通的“砖块”“螺丝钉”;无论是“行业利器”,还是“国之重器”,都可以是我们要成的“器”!但青年人又不应满足于成为一种“器”,圣贤孔子教导得深刻:君子不器!也就是要超越器,从“器”中获得人生境界的提升,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评点:文章思路清晰,从话题引入,到是什么,再到为什么,条理分明。开篇以《论语》中孔子与子贡的对话中嵌入“器”字,巧妙地直接入题,且与谢玄的“芝兰玉树”类比,提出“新时代的我们究竟应成为怎样的器”的问题,不拖泥带水,引人入胜。主体部分由学生时代,到行业利器,再到国家重器,构成了“个人一集体一国家”的递进态势,由此及彼,由个及众,在增加文章广度的同时,也增加了文章的厚度。

(编辑:李跃)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