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雀有志向苍穹

作者:张可树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您(父亲习仲勋)像一头老黄牛,为中国人民默默地耕耘着。这也激励着我将毕生精力投入到为人民服务的事业中去。——习近平主席写在父亲88岁生日之际

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汝其勿悲。——林觉民《与妻书》

道德首先是一种实践,善良不能仅存于内心。——吴辉教授写给女儿

一封家书,不仅仅传递相思,聊告平安,也蕴藏着丰厚的精神宝藏。上面的这几封家书中的句子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你以此写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那一只灰黑的麻雀在清晨黯淡的校园光影里时隐时现。在垂丝海棠枝间飞掠,直到有一天,我们才发现,那海棠树上,多了一个精致的鸟窝。

那天的连廊很拥挤,不知道有多少人走过时情不自禁地驻足,对着鸟窝感慨。事实上,这只不起眼的小鸟,不过是为了自己的生存,却不想,它“主观”上做的平凡的努力,却成了客观上为我们所乐道的美丽。

于是,当我随着前面的同学停下脚步驻足观望时,我想,前面的一切,有多少成为了我今天的一部分?后面的人们,又有多少随我停下了脚步?毋庸置疑,这一前一后都是与我联结在一起的,我无法脱离他们,所有人都与我一样,所有人又与这麻雀一样,所有主观行为,都为这个客观的世界所记住,就像此刻麻雀之引人思考。

那么,尽管我们也如此麻雀般渺小,我们一样不是孤立的存在。宏观上来看,个人与社会更是剪不断的整体。

《南方周末》在2018年提出的新年贺词是:将孤岛连成大陆。我想,这个希冀不仅适用于国家之间的关系,放在个人层面思考,更成为一种深层的、深切的期盼与关怀。我想起在电影《辛亥革命》中,许多和林觉民一样的有志青年在海边奔跑,欢乐不羁,他们的形神与那壮阔的海天之轮廓相契合,可瞬息之间便成了横陈的尸体;女革命家秋瑾,身加镣铐,慷慨陈言回响于天地,却似乎无人送行,只有看客。我们身处的时代,没有汹涌的洪流,没有沉浮的人生,有的只是我们这些几乎可以说是迷茫的燕雀。古话叹得好:“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可正是当今我们这些燕雀之浅薄,才显得孤岛与大陆、个人与社会关系的意义更为深刻。

2018年叙利亚爆发导弹危机,有一张照片在网络盛传。“爸爸,那是什么?”“别怕,孩子,那只是一颗流星。”照片上是一颗撕破黑夜的导弹,下一秒,这个谎言就会被拆穿。这张照片被转了千千万万次,同情与愤怒几乎形成一股洪流。然而,这些仅存于内心的善良,却并没有让叙利亚的孩子们在对着所谓的“流星”许愿后美梦能成真。很简单,这片大陆上水火相容的情形数见不鲜,可却没能与我们个人相关联。于是善良仅仅成了一种情感,道德单单成了一曲高调。当所有人都习惯于这么做时,就再也没人能理解鸿鹄的志向了。这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就进了死局:人人都心系天下,社会在“人人”中走投无路。

回头看那麻雀。很显然它从未有过心系天下的志向;它可以成為社会中普通个人的简化体,它筑巢是为了生存,而头顶的苍穹,是它生活的一部分;它的努力,一部分是为了天空,由此不难发现,那些看起来似乎只为自己努力的人,主观为自己的同时也在客观为这个社会。所以,与其说我们不理解那些“鸿鹄”的志向,倒不如说我们忽视了燕雀的价值,误解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因此,个人与社会关系的深刻意义就在于:个人于社会的价值的意义很简单,很容易理解,可多数人们却无法接受,无法行动,哪怕这仅仅是一次道德和善良的实践。内存于心,外化于行。在这个时代,我们更需要这种实践。我相信,每一只迷途的燕雀,都曾有飞向苍穹的志向。

沉浮于世界浪潮的我们,或许并不会为一只小燕雀驻足,自然就在这匆忙间忘却了自己的价值。可是总有一些东西,它传承下来之后,便有了意义,每当我们忘记时,它其实就在这里。傅雷家书是这样,林觉民的《与妻书》是这样,许许多多的家书亦是这样。它们会告诉我们:这就是你们的精神。而我们会顿悟:我们就应该具有这样的精神。

(编辑:李跃) 评点:何文魁

文章立意深刻,逻辑严密。作者另辟蹊径,从一只小小的燕雀入手,以小见大,引出道德善良内存于心,外化于行,主观为己,客观为人。上扣历史,下砭时弊,古今中外,电影网络,引经据典,信手拈来。结尾处意犹未尽,耐人寻味。文章语言流畅犀利,充分展示作者文学素养,书写国人家国情怀。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