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好的朋友,是我的内心戏

作者:陶瓷兔子 葛平

在地铁上旁观了一对母女吵架,小姑娘大概高中生的模样,正拿着手机刷新闻,忽然伸手戳了戳正眯着眼睛打盹的母亲,紧张兮兮:“妈你看,新闻上说有一家人因为吃了泡得太久的木耳都住院了,你以后千万别把木耳泡那么久了,多危险。”

做母亲的撇撇嘴:“我做了这么多年饭,木耳都是这样吃,你还不是好好长大了。”

“你这种做法不安全。”女孩儿坚持。

“就你能是不是!”女孩儿话音未落就被母亲打断,“你长到十几岁厨房都没下过一次,还在这儿挑拣我的不是,有本事以后别吃我做的菜。”

那女孩儿在母亲的怒火和抱怨中败下阵来,嘟哝了一句“我不是这个意思”就转过头去,一直到下车,母女俩都没再说过一句话。

有次聚会时一位女友讲起自己的童年往事,觥筹交错中竟差点掉下泪来。

她小时候家里有段时间出了意外欠了很多钱,爸妈都在外面打工挣钱,而还在上小学的她,特别想要一个跟同桌一样的新款书包。软磨硬泡了很久,妈妈才答应,要是她期末考试考全年级第一就给她买新书包。说这话时,她排在班里的十名开外,对新书包的渴望让她忽然爱上了学习,居然真考到了第一名。当她兴奋地回家,却只得到了一句叹息:“昨天刚还了一笔钱,等有钱了就给你买。”

这个书包,从她的八岁欠到十八岁,再到二十八岁,即使后来家境好起来,也没有人再想起那个书包的事。

她有次偶然跟父母提起,却惹得父亲勃然大怒。“一个书包你记这么久,我们为你做了这么多事你怎么不说。”母亲也眼泪汪汪地跟着数落。她那天几乎是从家中落荒而逃,如今提起依然红了眼眶。

这样的情形,似乎应和了那句“父母在等我们道谢,我们却在等父母道歉”,看似是同一个层面上的对话,其实压根不在同一个空间里。

习惯了活在内心戏之中的人,往往特别容易陷入防御性倾听。他们往往先给自己预设一个自我保护的立场,所有后续的对话,又像是不受控制的小磁针,纷纷向自己预设的磁场靠拢。

在这样的对话中,并没有“你”和“我”,有的只是一个人,和他的内心戏。

当地铁上那个小姑娘说“你这种做法不安全”时,她母亲听到耳朵里的是“你是错的”。

当我这位朋友讲起“我失望了好久时”,她父母听到的却是“你们真是不负责”。

一个在讲事实,一个在讲道理。

一个满怀怒气,一个满腹委屈。

更糟糕的是,习惯于防御型倾听的人常常无法意识到自己的沟通模式,当你告诉他“是你想多了”时,他们反而会更加生气。

如果你不得不跟这类人打交道,最好的方法并不是讲道理,而是找到并避开他们的雷区。

知道对方特别在意对错,就不要用“你应该”“你最好”之类的句式发起沟通,可以尝试更委婉一点的聊天方式,比如“我知道一个方法,你觉得怎么样?”

防御型的人只是固执,但并不傻,只要雷区不爆炸,他们便有足够的理智来思考和吸收你讲的这件事,而不是急于证明“你是错的,我才对”。

如果你是防御型人,不妨尝试主动跟对方确认他的想法,多采用“你的意思是……吗”和“你是不是想说……”的句式,来弄清对方的真实想法。别让内心戏成为束缚你人生的茧房。

文本解读:江苏省东台市唐洋中学 葛平

解题角度一:沟通

沟通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技能。话有三说,巧说为妙。成功的沟通必须要做到:被听到,被理解和被接受;使对方采取行动。能够对对方的行为、反应产生影响和反馈的沟通才是有实际效用的。

解题角度二:体谅

人与人之间,消除隔阂的最好方法是主动调节自己,以缩小与对方的感情差距。体谅是将心比心的的心理换位。宽容和谦让,是对体谅的最好理解。

解题角度三:感恩

感恩是一种美好的情感,是人生道义上的净化剂、事业上的原动力和内驱力,是人的高贵之所在。怀有感恩之情,对别人、对环境就会少一份挑剔,多一份欣赏和感激。 学生运用示例

人心如杯,舊茶不去,新茶无法注入。学会原谅,你将不被俗世的琐屑事务所累,眼中没有过去,只有未来。正如《心经》所言:“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你将发现,路的旁边还是路。愿我们静静地行走在时光里,随缘自在。

——江苏省东台市唐洋中学 施承 《给生活一片绿阴》

(编辑:王莹)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