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草木深,我心桃花源

作者:庄照岗

【模拟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毕加索对着一瓶葡萄酒,画了将近五十幅同样的作品。有人问:“整天描绘同样的静物,你不厌倦吗?”毕加索答:“每一分钟都是不同的我,每一个钟头都有新的光线……因此我会看到不同的酒瓶,不一样的桌子,不同的世界里的不同的生命。在我的眼睛里,一切都是不同的。”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文章不少于800字。【名师题解】

这是一道事件现象类的材料作文,题目采用对话的形式展开,材料简单却寓意丰富,哲理性很强,和2018年高考全国卷II相似。审题时我们要全面关照材料,抓住关键语句,运用整体思维和发散思维,多角度思考,进而筛选整合,确定立意角度。

立意角度一:⑴从材料整体入手,毕加索画了近五十幅同样的作品却不感到厌倦,原因是“在我的眼睛里,一切都是不同的”。选择立意:单调是精神枯燥者的专利,多姿多彩则是心灵丰富者的特权。胸存日月心长美,心有善德容必秀;心有美好,才能看见美好,感受到美好。毕加索心中有美,所见皆是明媚阳光,故看到的一切都是不同的,都是鲜活美丽的。

选材小贴士:人间草木深,我心桃花源。人间像林子,草木深处多样纷呈,有虎豹蛇鼠,也有花鸟虫鱼,不论怎样,只要我们心中有善念有梦想有勇气有智慧,心里便有美不胜收的桃花源。心中带有火花的人,才能被点燃。每一个时代都有着自己的诟病,我们习惯了被孤独岁月吞噬,抱着遗憾和寂寞行走。殊不知,孤独是用来享受的而不是用来忍受的。内心荒凉沙砾,到哪里都是寸草不生;内心阳光万里,到哪里都是鲜花怒放。

⑵从局部关键句入手,“每一分钟都是不同的我,每一个钟头都有新的光线……因此我会看到不同的酒瓶,不一样的桌子,不同的世界里的不同的生命。”选择立意:变是永恒的,不变是相对的。变,是创新的主旋律,创新不应该墨守成规。

选材小贴士: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世界时时刻刻都在变化,我们的社会生活也越来越变得五彩纷呈,纷繁复杂。每个人都要积极适应世界的变化,思想观念要变,生活方式要变,要顺应潮流,与时俱进。美国作家梭罗在《瓦尔登湖·经济篇》中说:“一切变化,都是值得思考的奇迹。”《礼记·大学》也言道“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不断寻求改变,变中求新,始终保持朝气蓬勃的锐气,才能不断进取、奋发有为,成就一番丰功伟绩。相反如果始终沉浸于昔日辉煌,不知变通,因循守旧,只能坐以待毙。

立意角度二:从“有人”的角度立意,他之所以不理解毕加索坚持画同样的作品,是因为他始终站在自己的位置,不能换位思考。实际上,如果我们能设身处地、将心比心,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体验和思考问题,就会发现,世界原本可以如此美丽,生活原本可以如此丰富,精神原本可以如此充实,人与人的交往会如此的和谐。

选材小贴士:不同的环境、不同的人生观、不同的思考方式,决定了思考角度的不同。同是一朵花摆在面前,会有花谢花开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的感怀,也会有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深刻。你不能苛责寄人篱下的林妹妹的伤怀,你也不能否认落红护花的事实。你能做的只有学会换位思考,去体会一朵花的丰富内涵。之后,你会发现生活是如此的丰富。

立意角度三:從毕加索的角度,画了五十幅同样的作品,却不感到厌倦,是因为他理性、自知,他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也知道自己坚持下去会不断进步,平凡的努力,重复的坚持,会活出不一样的自己。

选材小贴士:人最可怕的一点并非做错事,而是自己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我们在不想抽烟的时候抽了太多烟,我们在不饿的时候却变成了吃货,我们在本不疲劳的状况下一次次选择娱乐至死,我们还会在某个时点像疯子一样去烧店砸车……我们无意识地做了太多太多事,这些事占用着我们的时间精力,有的甚至内化成我们的偏执与心魔。结果追到手不但没有满足感,反倒若有所失,因为你真的需要的那一个地方,仍然在空着。

另外,还可以从兴趣、爱好,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的角度,从不满足于眼前,追求完美与极致的角度,从重复成就不凡等角度立意。【高分素材】

推荐素材一:

在江西省于都县特殊教育学校里,有一对聋哑教师夫妻程洋、陶艳萍,他们用无声的温暖传递着对聋哑学生们特别的爱。多年来,从批改作业到日常交流,从律动舞蹈到插花学习……在无声的世界里,程洋、陶艳萍用自己的方式给孩子们传道授业解惑。

素材点拨:人的一生以怎样的方式度过,取决于自己的心灵和看世界的方式。心中有美,才会看见生活的美;心中有善,所遇皆是好人。身为聋哑人,程洋和陶艳萍的世界万籁俱寂,但他们没有怨天尤人、悲伤失望,而是坦然面对、笑对生活。程洋和陶艳萍跨过了人生的障碍,也让那些同样不幸的孩子从阴影走进阳光。他们培养的许多孩子在篮球、绘画、舞蹈等许多领域屡获佳绩。许多学生表示,程洋和陶艳萍比父母更能帮助自己、理解自己。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们在与自己的对抗中赢得了胜利,又在陪伴更多孩子的较量中赢得了尊重。

推荐素材二:

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我们身边,有很多人将技艺融入工作,以匠心成就经典,推动着各行各业的高质量发展。钳工顾秋亮徒手就能感知0.2丝的误差,把玻璃与金属窗座的安装精度控制在0.2丝以内,“蛟龙号”观察窗才得以承受1400吨的压力;铣工李峰在高倍显微镜下追求1微米的精度,因为每缩小惯性导航系统1微米的变形,就能减少“长征七号”火箭数公里的轨道误差。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