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作文“文化与人”导写

作者:王学华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认为,文化就是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

也有人认为,一个人有没有文化,并非看他的学历有多高。有学历的人,不一定有文化;没学历的人,不一定没文化。读很多书,拥有很高的文凭,和有没有文化,有时完全是两码事。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请综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

【写作指导】

材料向我们提供了两个观点,第一个观点诠释了文化的基本内涵,第二个观点阐明了人与文化的关系。在第一个观点中,有四个关键词值得注意,那就是“修养”“自觉”“约束”“善良”,这四个关键词是我们认识文化的一个视角,也就是一个人的文化呈现或文化品质。第二个观点中,有两个关键词值得关注,那就是“学历”与“文化”,文化与学历有一定的关系,但没有必然的联系。题目中材料的思辨性很强,凸显了人与文化、人与自我、人与他人的关系。文章应该聚焦人与文化的关系,阐明真正的文化对人生和社会的重要性。

解读材料,可有以下立意角度:用文化塑造自己;学历与文化;培育文化,提升修养;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让文化浸润人生等等。

【例文】

文化塑造人生文明浸润生活

徐樱珂

马大·安诺德说过:“文化的视野超越机械,文化仇恨着仇恨;文化有一个伟大的激情,追求和美与光明的激情。”美同心理学者表示,文化的与否是区别人与禽兽最直观的方式。表象文明的人却不一定有文化。

文化是植根于心底深处的修养。它与任何的外物并无直接的联系。所以,认为聪明的人必有文化这个想法是非常错误的。当然,一般人总认为,学历高的人肯定有文化,而学历低的人,文化程度一定很低。这里的文化如果局限于文化课水平的視角,的确有它的道理。但是,我们这里所说的文化,是那个上升到文明与修养高度的文化,而不是简单的学问与知识。

高学历不等于有文化,假如你没有经过文化的陶冶。一位饱读诗书的学子路遇一位乞讨的人,翩翩蒲扇中却透露着他对乞丐的厌恶。而儿时不懂世事的孩子,却可以对乞丐表达出人本性最为善良的怜悯。这两种不同的行为配以不同的身份,也恰恰证明了文化与学历并没有多大的关系。

从小文明就一直贯彻在我们的生活中,因为往往很多时候,文明的行为会透露出文化的程度。文化是对生活最美好的表现,是对善良最真实的表达,是对美与光明最原始的激情。

朱师傅为周恩来总理理发二十多年。有一次刮脸时,周总理咳嗽了一声,脸上被划了一道小口子,朱师傅深感不安。周总理安慰他说:“这不能怪您,怪我咳嗽没有向您打招呼,还幸亏您刀子躲得快呢!”朱师傅听了总理的话果然宽慰了很多。由此可见,善良、宽容的语言,不但沟通了人们的心灵,而且反映出一个人的思想情操和文化修养。文化是不自觉地为人着想的善良,是对人设身处地的体谅,是反躬自省的自律。有本事却依然不计较名利得失,这样的人自然最受人尊敬,而没本事的人却还常要吹毛求疵。这,其实就是文化在一个人身上的具体体现。

一个人有没有文化,并非看他的学历有多高。有学历的人,不一定有文化;没学历的人,不一定没文化。读很多书,拥有很高的文凭,和有没有文化,有时完全是两码事。没有学历的人都成了有文化的人,有学历、有知识的人更应该成为有文化的人。

让文化塑造人生,让文明浸润生活。

【评点】

独辟蹊径,别出心裁。作者谈文化,并不是就事论事,而是将文化与文明有机地结合,着重于对人生和生活的影响。作者并不是停留于肤浅的层面,而是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观点,那就是“让文化塑造人生,让文明浸润生活”,这个观点具有一定的新颖性和独特性,体现出作者所具有的文化意识和生命意识。

善于挖掘,层层深入。作者先阐述“文化是植根于心底深处的修养”,再剖析“高学历不等于有文化”的原因,然后以朱师傅为例,阐明即使是普通的人,也可以成为有文化的人,这样逐层展开论证,层层深入,最后加以总结,说理较为透彻。

(编辑:李跃)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