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统筹法力求功倍效

作者:费明富

理由一:论述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在表达方式上具有趋同特点。请看:

①目前,文艺界普遍认识到,只有与身处的时代积极互动,深刻回应时代重大命题,才会获得艺术创作的蓬勃生机。然而,在创作实践中,还有许多作家、艺术家困惑于现实是如此宏大丰富,以至于完全超出个人的认识和表现能力。(

)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说法:现实太精彩了,它甚至远远走到了小说家想象力的前面。(选自2019年全国Ⅱ卷论述类文;标记为笔者添加)

②中国工程人员数十年来在桥梁建设工程中作过许多努力,有过很多成绩,钱塘江铁桥就是中国工程人员自己设计的。可是,我们从来没有完全用自己的力量建设一座规模巨大的铁路桥梁。(

)五十年前的黄河铁桥是由比利时包工的。其后的钱塘江铁桥的主要结构部分也是由德国、英国、丹麦三个“洋行”分别承包的。(选自2019年全国Ⅱ卷实用类文本;标记为笔者添加)

上述两个段落,是典型的议论性段落,抽象一下,其基本建构是“(虽然)……,(但是)……,因为(所以)……”。“(虽然)……,(但是)……”体现一分为二看问题的态度,表达具有辩证色彩。“(虽然)……,(但是)……,因为(所以)……”揭示对象要素之间的因果关系,立意变得深刻。只是作者在建构时有时会灵活使用关键词或省略关键词,容易给一些读者带来阅读困难,如第①段“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说法”之前省略“因为”,第③段“五十年前的黄河铁桥是由比利时包工的”之前也省略“因为”,这或许会给有些读者带来理解上的麻烦。

理由二:论述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阅读命题也有趋同现象。这现象首先表现在题型上,即以客观题居多。全国卷中论述类文本阅读有3道,而实用类文本有两道。北京卷最突出,采用一组非连续文本阅读,命出5道客观题。即便是主观题,也有趋同现象,即都以考查因果关系的理解为侧重点。请看全国I卷论述类文本阅读第3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对于那些认为现实走在小说家想象力前面的作家而言,困难在于如何把握生活的复杂结构和本质内容。

B对艺术家而言,日新月异的变革时代,既意味着巨大挑战,也能激发创作热情,促使他们投身沸腾的生活。

C老舍曾说:“不去与劳动人民结为莫逆的好友,是写不出结结实实的作品的”,这与文中情感共同体的理念是相通的。

D我国当下文化产品供给的主要矛盾已经由量的问题转向质的问题,艺术家的创作也应少而精,凝聚共识。

这里的四个选项中相关要素之间的关系,是考查的着重点。A项中“现实走在小说家想象力前面”和“困难在于如何把握生活的复杂结构和本质内容”(把握生活的复杂结构和本质内容有困难)之间是因果关系。B项也是因果关系,将其转述一下而为:“日新月异的变革时代”因为“能激发创作热情”,所以能“促使他们投身沸腾的生活”。C项也是因果关系,可以理解为老舍说过这个话,说明老舍具有睛感共同体的理念。D项也是因果关系,“艺术家的创作也应少而精,凝聚共识”是结果。四个选项都在考因果关系,只是D项中的因果不能成立,因为前一句说“质”,后一句“少而精”依旧还是“量”的问题。原文本的信息句是这样说的:“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国文化产品供给的主要矛盾已经不是缺不缺、够不够的问题,而是好不好、精不精的问题。”“少而精”和“好不好、精不精的问题”有明显出入。

而实用类文本同样重视考查因果关系的把握。如2019年高考全国三套卷中的第6题:

请结合材料,分析毛里求斯想要修复的档案文件的受损原因。(6分)(全国I卷)

为什么说今天的中国桥梁已经成为体现国人自信心的一张名片?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全国Ⅱ卷)

单车猎人可以看作“新型”的志愿者,请结合材料分析这一说法的根据。(6分)(全国Ⅲ卷)

这里的三道试题,都是就结论出现的原因发问,尽管在措辞上有些不同。这和论述类文本的考查没有实质不同,尽管它更强调思维的聚敛,强调致使一个结论出現的多种原因,而论述类文本客观题则是总体具有多维性,每一选项具有单一性。类似于这里实用类文本阅读考查的方式,江苏卷在论述类文本考查中有所采用。

某类试题同时出现在论述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中,不是孤立的个案。

5.下列语句的含义,不能体现“注意力”重要性的一项是()(天津卷)

A.右手画圆,左手画方,不能两成。

B.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C.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

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若用批判性思维的视角看,这是考查考生基于标准评判事实的能力。这里的标准就是“‘注意力’重要性”,或者说注意力是重要的。该题比较简单,能读懂选项的考生都能知道该题的答案为B项,因为该句强调多方面听取意见,与注意力风马牛不相及。这是天津卷在论述类文本阅读中命制的试题。

4.下列不属于可移动文化遗产“修复”工作的一项是()(3分)(全国I卷)

A使用真空干燥法对受潮的古代文献进行处理。

B使用盐酸、硝酸等化学试剂给青铜器除锈。

C使用纸浆补书机对破损的古籍进行修补。

D使用树脂黏合剂粘接破碎的古代瓷器。

只看试题,你很难有自己答案的倾向性。所以你必须回到文中。在文中,原来围绕文化遗产保护有“预防、治理、修复三个方面的技术运用”。这里的“预防”“治理”“修复”都是特定的术语,有着自己特定的内涵与外延。如说“修复”,文本这样陈述:“修复是对已经发生变形或变性的遗产进行处理,使之恢复到原有的形态或性质。修复的内容大致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清除文物和标本上的一切附着物;二是修补文物和标本的残缺部分。”我们要真正理解这两个句子,前一个句子从内涵上解释“修复”,后一个句子从外延上介绍“修复”。最好还要理解“预防”“治理”,因为这两个概念相对于“修复”是两个潜在的干扰。B项“除锈”这是符合“清除文物和标本上的一切附着物”这一标准,所以是“修复”。C项“对破损的古籍进行修补”符合“修补文物和标本的残缺部分”这一标准,所以也是“修复”。D项“接破碎的古代瓷器”符合“修补文物和标本的残缺部分”,也符合“对已经发生变形……的遗产进行处理,使之恢复到原有的形态”这样的标准,所以也是“修复”。只是A项“使用真空干燥法对受潮的古代文献进行处理”难以对得上“修复”的标准,倒是对得上“治理”的标准,因为“治理是通过外界的干预直接作用于可移动文化遗产的保护行为……治理技术可以分为杀虫、去酸、脱水和清洁等类型”,其中“脱水”正是A项的意思。这道题难度大,做错的考生不在少数。

这类题不是2019年的原创,而是既往高考试题的复活或者在复活过程中添加创新元素。如2014年全国I卷第1题,2017年北京高考第4、5题,2018年北京高考第5题等。

(编辑:李跃)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