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中痛哭的外卖小哥”与“跪求机组的暖心故事”

作者:未知

在后真相时代,面对刷屏故事,更应保持一份质疑精神和理性思维

最近,一段“外卖小哥雨中痛哭”的视频在微博和朋友圈中火速传播。视频中的小哥蹲在地上,不顾雨水打湿他的衣衫,面对眼前空荡荡的地面,哭得痛彻心扉。视频一经发出,立即传遍各大媒体平台,相关外卖平台也发布了一篇题为《那天在滂沱大雨中痛哭的小哥,你在哪儿?》的文章,表示一直在寻找视频中的外卖小哥,并会对其提供帮助。可是很快,视频的真相浮出水面。“外卖小哥送餐丢电动车”的视频已被警方证实为摆拍,目的是上传到快手、抖音、优酷等平台以引起粉丝关注。目前民警已对相关人员进行批评教育。

然而,无独有偶,“飞机就要起飞,一个男人在机舱口跪下!”前几天,不少网友被这则“跪求机组的暖心故事”感动得稀里哗啦。一男子带孩子求医,登机前与妻儿走散后跪求机组等待,最终航班晚飞20分钟,善良机长因此被处罚。然而真相是此文和通报在内,均为编造。

人们常说“有图有真相”。但互联网为新闻生产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技术让我们与真相、真理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你所看到的是你想看到的,你所听到的是你想听到的,基于大数据分析和你的浏览历史,各种平台向你推送的所谓海量信息,又恰恰不断地迎合你的偏好甚至是偏见。我们看到在互联网的公共空间中,网民讨论与辩驳的最终目的往往不在于寻求真相,而在于寻求所谓“共识”——人们选择新闻不再是基于事实的选择,更多是基于情绪选择,再将自我认可的事实传递给志同道合的人,在情绪上赢得共情。

人們选择相信自己相信的东西,而自动过滤掉那些自己不愿意相信的。《牛津词典》将2016年度热词颁给了“Post-truth(后真相)”。在全新的媒介消费场景中,受众心理需求从事实偏好向价值偏好转移。在后真相时代,机构类媒体更要坚守守门人的职责。而对于网友来说,每个个体都可以把关事实、拼贴事实碎片,真相来源于事实的挖掘与不断核实。

媒体评点:一些深挖舆情的新闻,往往最后浮现出各种利益链条。有的是营销团队炮制,有的是网络水军制造虚假舆情或者“民意”。林林总总的网络声音、画面、视频,让这个社会的真实面貌得到扭曲的反映。人们置身其中,很可能会形成对社会面貌的错误认识和判断,这种现象理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得到有效的治理,媒体也应本着对社会公众负责的态度,对于此类追根溯源,多番求证核实,不跟风报道或者转载未经核实的消息。而对于网友来说,面对刷屏故事,无论情感上你多么认同一件事,也依然要保持一份怀疑精神和理性思维。打破砂锅问到底,永远是个好品质。(华智超《长江日报》;蔡丽,红网;陈进红《钱江晚报》)

话题拓展:社会真相不能被“导演”;保持理性;学会质疑;独立思考;清醒;后真相时代;打破砂锅问到底……

(资料来源:《中国青年报》《钱江晚报》等)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