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心归处,细嗅芬芳

作者:汪小舒

美国作家梭罗曾在《瓦尔登湖》中这样写道:“我步入丛林,因为我希望生活得有意义,我希望活得深刻,并汲取生命中所有的精華。”自然给了我们最无私的馈赠,“春日阳光的金线如雨倾盆地泼在温暖的土地上,牵牛花在篱笆上缠绵盛开,苦楝树上鸟雀追逐,竹林里的笋子正纷纷涨破土地。”这便是一种幸福的生活。

若干年前,作为麦迪逊大道一家广告公司的高级主管,彼得·梅尔厌倦了写字楼的繁忙与浮华,携妻与爱犬告别了雾气迷蒙、漫长灰暗的伦敦,隐居到了法国南部的普罗旺斯。那里阳光明媚,天色蔚蓝,梅尔悠闲自得地生活,开始了他的写作生涯。也许是拥挤喧嚣的都市生活让他厌倦,也许是普罗旺斯的美景给了他永葆年轻的心态,他的每本与普罗旺斯有关的书都列入了《纽约时报》的畅销书排行榜,他的真情话语,温暖和鼓励着每一个朝向自己心灵方向勇敢前进的人。

正如席勒所说:“美的感性世界像道德世界一样,是最幸福的象征,在我之外的每一个美的自然物都是一个幸福的保证人,它向我呼吁:像我一样自由地呼吸吧!”欣赏美,感知美,本就是一种幸福的本能。清风拂过,梧桐沙沙,花开花落,都充满着别样的景致;自然的幽香融入金色的阳光绵延至远方,那般温暖宜人,它让每一个欣赏者自由地陶醉在它洋溢的笑意里。

选择自然,是一种信仰,是对生命的敬重。“谁能遮得住星光云影,谁能从日历上勾掉谷雨、清明?”汪曾祺先生在《裘盛戎》中的这句唱词似乎在发出疑问,实际上已经作答。“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他钟情于与草木为伴,与花鸟相依,他的风雅与气度,他内心的远阔与幽静皆源于自然。既不忘身处现代,还记得灵魂所归,他的生命总是顺应自己的本性,如不疾不徐的树木,慢慢汲取自然的清香,感受生活的味道。

然而,在现代商业利益的冲击下,许多人在追求利益,忘了停下来体悟自然。要知道,人类生于自然,终于自然,那片纯真的土地永远等待着归人去细嗅它的芬芳,而作为生物界最有灵性的人类,应该要找到与自然相处的最美距离。

习近平主席曾说:“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几年前我们放下斧头锯,办起家庭旅馆,这就是我们对自然环境的重视。日月星辰,各有轨迹;万物生长,亦有规律,人类该顺应它,和谐共生。放弃急功近利,科学考量,才能长治久安。

(指导教师:任秋祯/编辑:关晓星)

评点:任秋祯

文章开篇运用“经典移植法”,拆引了梭罗的话,直接表明了“亲近自然、回归自然”的追求,和材料紧紧相扣,同时,语言诗化,使文章颇有文气。第二段运用事实论证,举彼得·梅尔的例子,后文对事例的分析精当,并紧跟论点,增强了观点的说服力。随后借用席勒、汪曾祺的名言,进行分析论证让语言更加出彩,并再次论证观点。倒数第二段中,作者笔锋一转,反观当下人们的生存状态,并顺势点出观点,使整篇文章逻辑更严谨,颇具思辨色彩。结尾引用了习主席的话,并提出措施,更具现实意义。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