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灯平行而往,心之所向是光

作者:方堃

在黑暗中失去方向,最习惯的事是打开手电筒。若黑暗无边无际,灯光反而茫茫。深海的压迫性不言而喻,似乎只要灯光越强,求生希望就越大。可在无力求助的极端困境中,舟中人熄灭了最后的光,向死而生般的破釜沉舟,让他们看到了真正的心之所向,明了了不会被熄灭的目的地,才有了所谓归途的自我救赎。

我们相信灯,相信唾手可得的帮助,却总是忽略了信仰带来的力量。灯像极了一位把“为你好”挂在嘴边的亲戚。所谓的光,都是站在自己亮着的角度上自以为是的看法。正如同“低温烫伤”般,离灯越近,被光晃晕的不只有自我判断,还有创造力与目标。活在流光溢彩的人云亦云中,美其名曰是岁月把我们打磨得圆滑了。实际上,却是我们一点一点地愈发依赖灯光,而遗忘了我们也是可以发亮的萤火虫。

“奇葩说”的陈铭曾在辩论中说过这样一句话:“只要人生有捷径,那捷径就会成为唯一的路。”人都是有惰性的。我们习惯活在光里,就会错过在黑暗中睁眼的机会;我们习惯听从教诲,就会遗忘在好奇中探索的可能;我们习惯重视别人的评价,就会忽略自己心中所向往的价值评判标准。就如同现在的社交软件,点击转发就能增加访客量,有更简单的方法来达到“存在”的目的,又有几个人还会记得最初开通时发表的几番被夸赞不已的日志,静下心来写下的文字,好好经营的空间呢?

村上春树屡屡与诺贝尔文学奖擦肩而过。不少报社杂志因为其文学成就与戏剧化的人生经歷想采访他,他却很少参加宣传活动。他始终跟随着自己的节奏,与聚光灯保持距离,与世界保持距离,在长跑中与自己对话。外界灯红酒绿,接受吸引之前,不妨先闭上眼静下来,给自己内心一个交代。与灯平行,让灯成为我们可得可弃的工具,而不是割舍不下的向导,我们才有机会锻炼看清一切的能力,拥有不惧黑暗的底气。

纪伯伦说过:“一个人有两个我,一个在黑暗中醒着,一个在光明中睡着。”我们是否还记得第一次撒谎时的脸红慌张,而又是否在越来越多的违心话中听不清自己的声音?新冠肺炎爆发,在家里被“囚禁”的这些日子里,有许多人重拾失落已久的乐器,才看到当初那一份热爱;有许多人开始尝试没有踏足的烹饪领域,才发现自己对烟火气与家庭的眷恋;有许多人摆脱了不得已的交际,才体会到自己真正享受的是独处的一杯茶、一本书。“有航道的人,再渺小也不会迷途。”同样,有所向的人,再漆黑也不会忘记发光。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我们才能明确自己的渴望。只有看到目的地,才能有义无反顾的信念和一直走下去的勇气。

每个人都会有手中握着桨,却不知何去何从的焦虑与恐慌吧?与其用尽全力去借别人的光,不如关闭所谓导航,与灯平行而往。心之所向,是我们生来就握紧的桨。只有自己的力量,才能让自己发亮。学会慎独,返航的归途,也是前进的路。

[教师评点]题目先“亮”了,“心之所向是光”这个比喻已稳稳抓住了我们的目光。支撑这个比喻的文字,启人深思,促人警醒。“……离灯越近,被光晃晕的不只有自我判断,还有创造力与目标……却是我们一点一点地愈发依赖灯光,而遗忘了我们也是可以发亮的萤火虫……心之所向,是我们生来就握紧的桨。只有自己的力量,才能让自己发亮……”透过这些文字,我们也许会明白:原来我们的身边不只有让我们失去“心之所向”的“光”,也有让我们找回“心之所向”的“黑”。“心之所向,是我们生来就握紧的桨”,这把桨也许会被我们忽视甚至遗忘,但我们仍有机会重新“荡起”我们的桨,因为“心之所向”,才是真正的“光”。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