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狼,还是鬣狗

作者:胡一凡

果戈理在《死魂灵》里写吝啬时提到了狼。他说:“正如大家所知道的,有狼一般的胃口,越吃越贪婪……于是在这片废墟里每天都要消失掉一点东西。”

在普遍的文化语境中,狼总是以对外攻城略地的进取者形象出现,它们贪婪有野心,心狠手辣却又有着光辉伟大的形象。但这种狼文化若被搁进现实生活中,作为企业选择的发展模式,其风险却是非常高的——具有稳固根基的企业推行狼文化的发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起到良性的作用,但对大多数并不具备资质的小公司,则可能在喂不饱每一头狼的情况下遭遇无情的反噬。

我想,这取决于一个集体是否对自身有着明确的定位。狼文化的特点在于,处于这群体中的每一匹狼都有着一致性的目的,需要在协作和遵守规矩与纪律的前提下让每只狼都能分到肉。而在很多时候,若一个集体不能体察把握好尺度,懂得人性的贪婪,就无法洞悉狼群的锋芒应该剑指何处。头狼在饱餐后若没有能力为剩下的狼提供余利,那么狼们就会化身凶残的鬣狗,化身狼性驱使的疯魔者互相争夺和撕咬。

狼文化的固有本质是功利的生存哲学,它有时缺乏温情,甚至有些残忍。如果长期熏陶于其中,很有可能出现蔑视规则、无视人性的局面,极易造成其中的成员在文化上的迷失。这样的狼最终会变成白眼狼、黄鼠狼,逐渐走向自我灭亡。

其实,成功的因素千千万,或成于时代和机遇,或得益于策略和扶持,狼文化并不是大部分群体取得成功的关键和必要条件,我们需有自己的判断,切忌被压榨、被洗脑,邯郸学步、东施效顰。

狼性文化在传递过程中,与其说是强调团结,不如说是对首领文化的包装,常用断章取义的方式忽悠大众。这是一种生存哲学,但绝不是一种完美的发展哲学。

在日渐注重客户体验的时代下,市场逐渐以客户为中心,若一味地学习狼群突围获利,则很可能有水土不服的症状产生。而水土不服的原因即是,我们也许有更优良的精神在被践行着。比如匠人精神,相比狼文化,更能体现中国文化中的人文情怀。

成为狼还是成为饿狗,成为一只成功的狼还是成为徒有其表的鬣狗,都需要我们谨慎优选,挑出适合自己的文化模式去生存和发展。

(编辑:李跃)

评点:李仁甫

狼文化在通常的语境中体现的是强者的进取精神,这种精神所带来的高效率和合目的性鼓舞着每一个弱者,但对于难以摆脱自己命运的大多数弱者来说,他们的心里除了鼓舞,更有对弱肉强食的丛林规则的恐惧。这说明狼文化既是强者的正能量,又是弱者的负情绪。面对狼文化,当大多数同学一味地高歌狂赞之时,极个别同学却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在强者之外惦念弱者,在弱者身上反思强者,这无疑需要一种悲悯情怀,同时也需要一种创新思维。这篇文章最大的成功之处,莫过于此。具体来说,作者选择了“大多数并不具备资质的小公司”作为立意点,指出它们“可能在喂不饱每一头狼的情况下遭遇无情的反噬”,并进而对狼文化“作为企业选择的发展模式”进行深刻的反思:其本质“是功利的生存哲学”而“绝不是一种完美的发展哲学”,其特点是“对首领文化的包装”,其危害是“很有可能出现蔑视规则、无视人性的局面,极易造成其中的成员在文化上的迷失”。

文章有破有立。作者在反思狼文化之后,于倒数第二段提出“更优良的精神”,比如“匠人精神,相比狼文化,更能体现中国文化中的人文情怀”,并且在末尾提醒人们“挑出适合自己的文化模式去生存和发展”。这“立”之中,其实不是简单地否定狼文化,而是告诫人们不要一味地提倡狼文化,不要滑向“非常高”的“风险”,以避免“成为饿狗”、“成为徒有其表的鬣狗”。言下之意,如果狼能控制“人性的贪婪”“有能力为剩下的狼提供余利”,还是“一只成功的狼”。这就是题目“成为狼,还是鬣狗”的深意所在。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