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你,冠状病毒君?!

作者:施晨露 倪丽彬

举国上下全力抗疫之时,文艺工作者以各种形式抒发心声,一幅幅画、一首首曲、一篇篇诗,向奋战在防控一线的医务工作者致敬加油,也为社会各方团结一致战胜疫情鼓劲提气。

然而,在传播科普、鼓舞人心、提振信心的正能量之外,也冒出了一些令人匪夷所思的所谓“抗疫作品”。比如,一首名为《“感谢”你,冠状病毒君》的诗作写道——“我要感谢你,冠状君,因为你让我看到了一种甘露叫众志成城……”恕难摘录更多。疫毒肆虐,正是同仇敌忾之时,岂可称之为君?严重的伤害已经形成,无数生命令人伤痛,怎会妄言感谢?“众志成城”固然是我们不屈精神之写照,同样也是一个国家和社会对于伤害的应激反应;为了展示应对灾难精神之可贵,居然需要感谢元凶,又置无辜枉死者于何地?无论作者采用了何种修辞手段,如此博人眼球的标题与内容,如此价值颠倒的观念与判断,枉称为诗!

泥沙俱下,大浪淘金。疫情这面镜子,可以照出人心。是真心还是假意,是君子还是小人,这些天已有太多新闻、太多事实足以证明,足以昭示。文艺作品亦如是。正如有评论家所言,诗人应该是手擎思想的火炬,善于运用本民族的语言,令人产生共鸣者。有些人既无才华,更无真情,败坏的是诗风,伤害的是诗的尊严和大众对文艺的信心。

真正好的文艺作品,能够在当下和未来号召更多人,更能在当下和未来引发更多人从历史的经验与教训中,获取前行的参照。灾难需要文艺记忆,危难值得文艺反思,从这个角度来说,这确是催生好的文艺作品的“扳机”。

丰子恺曾在题为《漫画是笔杆抗战的先锋》的评论中写道,看漫画只费几秒钟,在繁忙的非常时期,这种宣传方法最有效。行动起来的文艺工作者们,精神可嘉。需要警惕的是浮于浅表的煽情之作、难见初心的“应题”作文。令大众敬而远之乃至愤怒的正是这类语言贫乏、思维偷懒、情感枯竭、价值投机的所谓“灾难文艺”。

文艺的内核是思想。失去对生命的尊重、對真实的敬畏所炮制出的,注定是速食、速朽之作。有新闻报道,一向紧跟时事的沪剧已经拿出两个从疫情新闻中获得创作灵感的剧本,但上海沪剧院院长茅善玉没有急着找演员。她说:“我希望把剧本做得再扎实些,有鲜明的人物和鲜活的情节。以后演出,能演到老百姓心里。”

能走进人心的文艺作品,需要情感的浓度,需要思想的历练,需要质量,需要有“人的味道”。

疫情当前,作者先正面指出文艺作品应该发挥的积极作用,为下文的反转做铺垫。

作者举了一首名为《“感谢”你,冠状病毒君》的诗作,意在说明一些措辞雷人的“抗疫作品”,实则反映了写作者失当的价值观。

本段运用正反对比的方法,侧重分析诗歌应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这两段作者从更加深广的背景切入,指出“灾难需要文艺记忆,危难值得文艺反思”,丰子恺的《漫画是笔杆抗战的先锋》的例子和价值投机的所谓“灾难文艺”形成鲜明对比,引人思考文艺的内核这一创作基本点。

承接上段,作者提出“文艺的内核是思想”这一观点,引导文艺工作者在创作时要尊重生命,敬畏真实。上海沪剧院院长茅善玉对抗疫剧本的慎重处理,正是“沉得下的思索”的一种表现。

总结全文,明确提出走进人心的高质量的文艺作品的应有之意。

评点:作者提出了一个很严肃的文艺创作的基本原则,那就是一定要关注文艺作品的思想性。为了阐明这一观点,作者以《“感谢”你,冠状病毒君》这首诗为触发点,先鞭辟入里地对这首诗予以剖析,再有理有据地进行阐述,事理和事例多处构成鲜明对比,再在结尾处言简意明地指出“能走进人心的文艺作品”所应该具备的“内核”。文章提倡文艺作品的思想性,也因为作者对问题的深入思考与阐发而闪烁着思想的光芒。

(编辑:关晓星)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