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横长城长,一点茉莉香

作者:任秋祯

[2020年高考作文备考试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我想去走一走长城,做一做好汉。”香港警长光头刘Sir(刘泽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作为中国人,必须要去首都看看,而长城作为中国的标志,自然也应该去。此言一出,引来网友热议,有的表示热烈欢迎爱国港警,有的“力劝”刘Sir“三思而后行”,还晒出了此前八达岭长城人山人海的图片。

不管长城“挤”或“不挤”,有一个事实很确定——咱们中国人,真的很爱长城。比如,我国以“长城”为名的事物数不胜数,商业品牌有长城工业、长城文具、长城汽车等,在南极有个科考站叫“长城站”,国歌里更是唱道“把我们的血肉筑咸我们新的长城”。在中国,长城是个特别的存在,它已经成为一种文化标识、精神符号,你登或不登它,它都在你心里。

在你的认知中,“长城”代表着什么?你如何看待“长城”在中国的语境里所代表的意义?请据此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和思考。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名师题解]

这是一道时评类材料作文。材料第一段陈述了刘Sir渴望去首都看长城引来网友的热议,第二段就“长城”这一概念进行了拓展延伸,列举了很多以“长城”为名的事物,并指出其已经成为中国的文化标识和精神符号,再结合写作要求中“‘长城’代表着什么”“‘长城’在中国语境里所代表的意义”可知,材料要求考生挖掘“长城”在中国所蕴含的象征意,考生可从“文化标识”和“精神符号”两个角度进行挖掘,进而得出文章的立意。

[角度&素材]

从“文化标识”角度:长城展示中国丰厚的文化底蕴

中国大地上的古迹,很少有像长城这般,一块砖瓦能概括几千年的文化特质。所以,中国人登长城,领略的并非某朝某代的遗迹,而是体察中华文明几千年的脉络。长城就是一条衔接古今的隧道,踩上那古老的砖瓦,摸着那斑驳的垛子,钻进那幽暗的烽燧,就回到了不平凡的古老岁月。通过厚重的史书,可知长城上的一砖一瓦埋藏着历史的残酷一面——战争、侵略、征服、抵抗。长城告诉我们,中华文化是在一次次繁荣、破碎、重组、复兴中,才成为世界文明的一颗璀璨明珠。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立意:“登长城览千年风骨,临胜迹品文墨留香”“长城巍峨青,砖瓦诠文明”等。

“精神符号”角度:长城蕴含中国人顽强拼搏的精神

中国人把登长城作为一种“国民仪式”,登的是自豪,登的是作为中国人的那种“感觉”。古代中国人没有现代科技,也能在高高的山脊上造就如此雄伟的建筑;近代中国曾经积贫积弱、处在世界边缘,今日中国走向繁荣富强、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中國人的生活,或许就像一场修长城、登长城的修炼——面对每一次风吹雨打、每一个风险挑战,用中华民族特有的勤劳智慧勇敢应对,凝聚和进发众志成城、创造奇迹的力量。长城象征着中华民族坚不可摧、永存于世的意志和力量。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立意:“万里长城永不倒”“拼搏精神万古存”“攀登万里长城,锤炼拼搏之志”等。

角度引导:材料由“长城”引入话题,但是根据写作要求可知,我们不能简单地就长城而谈长城,而是要有思维深度,要能由此挖掘出长城所蕴含的深刻的意蕴。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材料里的长城是中国的文化标识和精神符号。

如果说“文化标识”角度是“物”的话,那么“精神符号”角度则是“人”。考生明确写作切入点后立意和写作结构就明朗多了。

选材小贴士:就“文化标识”角度,考生可运用类比论证,列举同样能很好地体现优秀传统文化的事例,如京剧、故宫等,通过这些事物向大家抒写我国优秀的文化。而“精神符号”方面,考生可列举历史和当下富有拼搏精神、奉献精神的人和事,如女排英雄为国争光、永不服输的运动精神。当然,考生同样可以选取一些经典的名言警句,使自己的论证更凝练而有说服力。

推荐素材一:

因残破而展示了生命的力量,因蜿蜒而影射着古老的国度。

——[印度]泰戈尔

素材点拨:“残破”和“力量”有着强烈反差的两个词却置于同一句话中,很好地强调了中国人民虽饱受磨难却从未退缩,反而展示出更强大的生命力,这便是长城作为中国人的“精神符号”所体现出的那种顽强不屈、敢于拼搏的优秀品质。

推荐素材二:

抬起头,极目四望,北方,阳光打过去,一片白色,水和天连在一起,汪洋恣睢在那里;下游,水会渐渐宽阔,毕竟快到海了,快到生命的终结抑或是升华的地方了,便也心平气和。只有在这里,给予黄河的天地竟然仅仅小到一个壶口,考验也就在这里了。过去了,黄河便拐了一个直角,再往后便没有什么能挡住它的了,一泻千里,奔流到海不复还。看看空中的水汽,听听大地的回音,便会知道黄河的自信和决心。跃过去,一跃就是五千年,或七十万年,或是一百七十万年,肯定还要久远。司马迁会不会从这里受到了鼓舞,而将那汉代的竹简写尽写穿?易水该是黄河的分支吧,要不荆轲怎么会有壮士一去不复还的气概和性格?

这才是中国的河。西南就是周文王的岐山,就是周武王的丰镐,就是大秦的成阳,就是盛唐的长安。半坡人该是在这儿舀过水吧?秦赢政该是从这里出过兵饮过马吧?有这样的水,还有什么可怕的呢?还有什么不可征服的呢?

路德雏希为尼罗河作传,也该有人为黄河作传的,那应是中国人的自传!

——肖铁《壶口的黄河》

素材点拨:这段素材适用于证明长城是中国的“精神符号”。“一把黄土塑成了千万个你我,静脉是长城,动脉是黄河。”黄河体现了中国的历史与中国人的精神,它哺育了中华文明。材料中写到黄河代表了国人的自信和决心,而同样作为中国精神符号的万里长城,体现的是国人战胜困难的决心,两者的精神完全吻合。

推荐素材三:

近日,微博热搜中《英国人在长城捡垃圾22年:最多一年收集了331袋垃圾》的報道引起国人轰动,获得了众多网友的称赞!短视频讲述了62岁的威廉。林赛是一名长城保护志愿者。30岁时,英国人威廉。林赛第一次来到长城,用了78天徒步2470公里,完成长城全线考察。从1998年开始,威廉和妻子吴琪每年都会组织来自世界各地的志愿者参加长城捡垃圾活动。如今,威廉已在中国待了32年,其间他创立国际长城之友协会,继续为保护长城做贡献。

——《英国人在长城捡垃圾22年》

素材点拨:国际友人威廉用实际行动表达了对东方文明古国的热爱和毫无怨言的真心付出。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长城。威廉面对别人的问询,你退休了吗?威廉回答道:“我说没有,我没有退休,我退休的那天就是我死的那天。”平实无华的话语间,不就是我们国人一直追求的无私奉献吗?

[素材演练]

长城之要义 张铃

听见。看见。嗅见。

顺着我的感知,也淌入我的脉搏。一点点,明晰着跳跃。

撵着阳光,步子在城道上,阴影的地位随山林远去而愈发狭小。汗流浃背,特地穿上的宽松衣衫不可避免地皱成一团,鼻尖有血腥与铁锈交杂的气味。我看看母亲,她也看着我,于是便有发丝滚着汗水,涨红的脸颊成为长城之上唯一的影念。坐在小卖部外头的长凳闭目平息,风不知从何而起,眼下是层层叠叠的人群。

来来往往。一路上自然而然见到许多外国友人,或跃跃欲试,或气喘吁吁,或无奈摇首,笑叹长城之险之巍峨;或集聚在废弃的烽火台四周,赞叹这令人畏敬的长龙。遥遥万里,一眼无边,斑驳的砖墙,龙鳞熠熠,罅隙间千年血液依旧在指尖奔流不息。他们说,长城。

长城。我也同样喃喃自语,试图寻找到这座城墙在我心中确切的位置。从大脑中检索出记忆:孟姜女哭长城,那是一段悲剧;“烽火戏诸侯”,那是一场王权闹剧;但更多的是驻守长城拒敌护国的壮举……什么时候,人们学说的“不到长城非好汉哦”口口相传,由老及少,由内至外。人群纷至沓来,为一睹长城风貌,为做一回“好汉”。人声喧杂,论景色,语关城雄壮,昨年筑城之辛却不再为人提起。犯我国土的铁蹄来袭之时,这号为第一军事工程的城墙又阻挡住什么呢?朝代覆倾更迭,巨龙随其数次创痕累累,所聆听,依旧宫殿夜夜笙歌;喑哑难语,劳苦者的身躯接二连三砸在它未完的脊梁之上。他们真正为它自豪吗?城下松柏低垂不答。

游客追随彩旗的步调停在半城,仰望可见危耸,俯瞰亦可体味苍茫。正是旅游的好地方,喇叭的电磁交叉晞嗡,他们说,长城是古代劳动者智慧与汗水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自拍杆闻言抻长脖颈,导游词瞬间转为画外音。低垂的脑袋笑靥如花,搭上缆车心满意足离开这观景佳台。感叹的姿态,是简单离开一个古址公园的样子。买些纪念品,证明自己已经来到人们力荐之地,它的名字叫做“长城”。此后问及想法,仍是课本间活动的字句。庞而壮大的工程,熔铸着千万人身心,却在当今时代人群心中化为千篇一律且平凡的展景。此番大众景象怎不令人扼腕!

“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在战火纷飞、人民难安的时代,长城是万众守土逐盗的无畏与决心,更是革命者坚定的信念。而如今,无疑的是,长城拥有它新的时代含义。它不再是一种与外界的阻断,而是牵系中外的重要纽带。它因时代潮流推拥而凸显,但不能被旅游业发展所吞噬,而更应借此机,深挖其积淀未现于世的无尽宝藏。故此,每位中国公民都应拥有一项共同意识:当我们站立在长城之上,看见,听见,嗅见,都不该仅仅止步于一堵绵延万里的城墙,止步于科技发展所记录的长城,譬如它人山人海,陡峭崎岖……这些远比不上真正的对长城的体悟。

我,我们,在震撼、折服于长城的同时,更要思虑其过往,体悟其现在与未来。

欲长城不朽,则入之不锈精神,不休责任,即当今第一要义矣。

[教师评点]叙写登临长城的观感,对历史的回忆,对现实的追问;述说长城的含义,从“抵御外侮的军事屏障”到“万众守土逐盗的无畏与决心,革命者坚定的信念”,再到新时期之“长城不朽”。文末得出“不锈精神,不休责任”的要义。“象”,使叙写文字简而生动;“要义”,使述说文字明而深刻。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