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你的“幸亏我来了”是种冒犯

作者:刘恒

作家、《蜗居》《安家》《心术》编剧六六,再次站上了风口浪尖。

前往武汉进行采风、为创作寻找“素材”的她,从2020年3月8日开始逐日记录在武汉的见闻,发表评论和感想。但她的某些话引发了争议。其中最受诟病的一句,是她3月9日在日记中所写的“幸亏我来了,再不来素材就没了”。

“幸亏”“素材”……这无疑很违和。

单从这句话来看,武汉市民承受的痛苦,人们40多天的坚持,于她而言只是“素材”。她的采风被看成“专程”去武汉“消费苦难”的行为,引发巨大争议,也就不可避免了。

时评一:《世界华人周刊》

毋庸置疑,没有哪个作家会严谨到,每一篇文章里的措辞都恰如其分,每一个修辞都运用得体,每一处逻辑都无懈可击的程度,也没有哪个人能达到完美无瑕、滴水不漏的境界。但我想,有些时候,无关措辞,无关高标,而是你心里和骨子里的素养和修为会决定你去如何表达,如何去行事。

尊重是从一个人的内心流淌出来的,悲悯也是。如果没有,也许只能释放出不自知的傲慢与冷漠,以及莫名其妙的优越感。旅美作家宋晓亮说过:“要用横平竖直的汉字,去讴歌平凡,赞美普通;用你手中的笔去讴歌真善美,写假恶丑,写灾难的起因,写悲苦的过程,秉笔直书,不惑不惧。”

即便摒弃了一个作家宏大的叙事要求和堂皇的社会责任担当,她至少应该懂得恪守的一点是:把自己当人的同时,把别人也当人。

这就意味着,每个独特的个体,无论是置身什么样的处境, 都被赋予了同样的人格、权利与尊严。

时评二:张丰

六六是被邀约前往武汉的,为的是创作。她在文章中声称,自己曾经拒绝过两次邀请,她说“我不喜欢吃人血馒头……要我去邀功唱赞,我做不到”,而被邀第三次时,她说,“我不能仅靠几篇网络文章就搞创作,我要有真情实感,我需要去一线找那个打动我的人和事。”

至少从字里行间,六六表明了本意,不是去“吃人血馒头”。

尽管如此,她在记录武汉行程的文字中,那些无意中透露出来的情绪和言辞,还是刺痛了不少公众。“幸亏我来了,再不来素材就没了”,“幸亏”这个词,就引发了不少读者的不适。这是一个旁观者、“开发者”的视角,这样一种庆幸的背后,似乎还隐藏着一种冷漠。

或许在六六看来,这是创作所必需的冷静、客观,但在“疫情”还没有完全结束的时候,这种“幸亏”,与面对大疫该有的情感不搭,显得太轻佻。

这样的轻佻,还体现在她更多的文字中。

如六六在文中记录了这样一件小事,讲小区业委会给居民送鱼,“刚刚回来酒店,发现隔壁小区广场上人声鼎沸,以为要闹暴动”,这种反应,也让人觉得她对武汉缺乏了解。

这篇文章在公号上的标题是“采访结束的彩蛋”,也让人感到不快。“彩蛋”是人们在观看综艺节目时常用的词,表达轻松愉快的心情,用来形容武汉人的生活,并不太恰当。

六六是国内著名编剧,素来以言辞锋利著称。尤其是在有关婆媳关系、家庭矛盾的话题中,她的锋利相当吸引人。但在面对疫情的时候,她的某些锋利语调,或许就有些不合适了,有时还有可能会伤到自己。

如有网友留言,说她在武汉的采风内容不应设置“赞赏”。她回应说,收入都会捐给一个基金会——这是很值得赞赏的。但她接下来又补了一句,“这个时候来武汉的,谁会在乎这点儿小钱?”这就是典型的六六式言论。“小钱”才捐给基金会吗?除了赞赏收入,还有“大钱”吗?这就是习惯在网上争论造成的后果。放在平常,这种“炫耀”没什么,但在当下,却让很多人怀疑她是否能够心平气和地做好编剧的工作。

这是她“创作”的一部分,在正常时候,这种先引来关注的做法是非常有效的,只是在面对疫情和苦难的時候,她的不当言行,多少有点让人感到不适。

我当然希望这种担忧是多余的,希望她至少是以严肃的态度,来认真对待这次剧本的创作,否则,她就真的“辜负”了武汉人民所遭受的这份苦难了。

(编辑:于智博)

回到顶部